心理学现实应用 安慰剂效

现实治疗当中,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药”,但病人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得到了和真实药物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此种现象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并不鲜见,不少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不得不将“安慰剂效应”考虑进去。

英国心绞痛医生Will.Johnson在其22年执医生涯中,常遇到此类情况:一些心绞痛患者在来到他的诊室,还未开始接受治疗,就谈到:“一进这里我的感觉就好多了”。实际上他们并未造假话——从心理上,他们觉得即将会有信任的医生来处理他们的病痛,从而精神情绪便放松;也可能像参加了宗教仪式一样,当他们接触到医生的目光和手时,病痛便得以缓解了…实际上,这和安慰剂及“心理暗示效应”所起的作用大同小异。


                            心理学现实应用 安慰剂效

心理学

历来经验中,人类使用安慰剂的历史可以说相当悠久。早在抗生素发明之前,医师们就常常给病人服用一些明知无用的粉末,而病人还满以为有了希望。而在其中一些病例中,有部分病人果真奇迹般地康复了,有的人甚至还安然渡过了诸如鼠疫、猩红热等人类谈及变色的病症。

产生“安慰剂效应”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相当复杂,至今还没有得到完善的研究结论。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大脑在紧张时释放的内啡肽等缓解疼痛的吗啡类化学物质所起的作用。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这是某种形式的条件反射作用。不论产生安慰剂效应是哪种机制,心理学上的精神作用无疑是起着非常关键的影响。

但凡事总有两面,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作用也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同样的方法检测出来。此现象是由于病人对于药物的效用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同样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