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如何成长为心理咨询


                            初学者如何成长为心理咨询

曾听过一句话:“心理咨询是‘助人情节’严重者的陷阱,是人格严重不健全者的坟墓。”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职业角色要求他们运用专业化的态度和表达技巧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沟通,值得注意的是咨询室里只存在明确的咨访关系。但作为初学者尤其是充斥满腔热情,无私“爱心”的初学者却很难把握这种关系而落入“情节”之中,那么初学者如何成长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 树立完善健全的价值观体系

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对该类事物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是人们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是人们利益、需要、心理和行为的内心定向系统。[1]故价值观念体系成为制约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具有指导、调节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是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思想依据及决策行为的动机和出发点。

人们的行动千差万别这正是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在个人价值观及多元文化受到极大尊崇的现代社会里,我们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必然会有许多冲突,造成极大压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心理援助。心理咨询就是基于上述目的而诞生的。对于心理咨询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定论,但咨询的基本含义是双方协商,就是通过商谈以求得问题的解决途径。很显然,此时,心理咨询的重要媒介是语言,语言其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就是通过不同文化、语言反映出来的。由此可见,价值观对心理咨询的影响是不可避免也不容忽视的。

心理咨询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价值观念的沟通,因此初学者需清楚地认识到咨询师的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咨询活动的,从而很好地建立完善健康的价值观体系。

二、 拥有正确的心态

心态在普通心理学中又叫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换言之,心态就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等心理素质的某种体现。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的敏锐反应,而这种趋向对人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动具有导向和支配作用。正是这种导向和支配作用决定了人们事业的成败,决定了人们的前途命运。在此初学者需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这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

(一)中立性态度

中立性态度就是要求咨询师在情绪、情感以及观点等方面不可固执己见,不要随意迎合求助者的情感或观点。

人的言谈举止千差万别,究其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心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价值取向。我们是不可能希望或要求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相一致的,这显然也是毫无道理的。在咨询过程中,如果我们持某种观点态度,也许我们就会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考虑问题的参照点,或是以某一种固定的价值取向作为判断是非的参考模式。如此,也就会对求助者的个性特点及所持有的观点进行评论或指责,从而失去了中立性态度。丧失了中立性态度,这无疑是等于咨询生涯的从此终竭。中立性态度是咨询师得以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对其问题有正确了解,从而有充分可能,建设性地提出适当处理办法的前提。中立性态度还可以增强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感,便于咨询关系良好、正常的建立。

(二)界限

心理咨询中的活动是受到限制的,咨询中规定的各种限制,是保证咨询成功的关键。

1.咨询师要明确责任与职责

咨询师必须尊重本人的界限,做自己能做的事,心中要有“度”不可超过界限做事 ,心理咨询师的责任与职责,受心理咨询任务的限制。心理咨询的任务只是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本身,而不包括引发心理问题的具体事件,也就是说,不介入、不帮助求助者解决生活中的任何具体问题。辅导员不比来访者更高或更低,来访者对自己的人生更了解,辅导员没有资格和能力决定什么对来访者更好。

2.感情需适“度”

咨询师与求助者心理上的沟通,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但这种接近是有限度的,彼此的交流沟通需要限制在工作范围之内。超出了界限之外,无论是对咨询师还是求助者都是不好的。以上两点是咨询师在援助来访者的同时保护自己免受危险的关键。

3.尊重来访者

心理咨询活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一种沟通,是一颗真心与另一颗真心的相互碰撞,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流。是一种经验与另一种经验的相互影响,是一种人格与另一种人格的完善与整合。在咨询活动中咨询师不可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自己帮助了来访者,来访者只是诉苦于自己。要明白,心理咨询行业中的来访者只不过是一个暂时处于某种矛盾状态的正常人,他们的智慧、经验是可以经常帮助咨询师成长的。咨询师在给来访者做辅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辅导员必须尊重来访者的界限。照顾自己的人生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我们要尊重这一点,不要勉强来访者。

三、 建立良好健全的职业素质结构

帕特森(C.H.Patterson)认为:“咨询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做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体从而成为更好的人或更好的社会成员。”可见,心理咨询师的责任重大,没有完善健全的职业素质是无法帮助来访人员认识自己的。

(一)知识体系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将“心理咨询师”定义为“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2]

可见,做好一名心理咨询师需具备多方面扎实牢固的理论知识,唯有此才可帮助他人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捆饶、症结所在,从而很好地对原有的思维、行为加以转变和改正。

按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心理咨询师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七方面内容: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及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知识。[3]与此同时,心理咨询师还需接受定期正规的心理咨询培训,从中掌握相关的操作知识。

(二)专业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心理咨询行业的技能不单单是动作,相反,取而代之的是心灵上的交流融通。在心理咨询中技能与知识同等重要,只有将系统而全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判断出求助者真正的困难、问题在哪里。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求助者分析问题所在,使其本人尽早脱离捆扰、走出困境。

咨询师表现出的技能水平、知识储备度、专业训练或成功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经历决定了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程度和其本人解决自己问题的信心。

四、 习惯倾听、接受有经验者的督导并不断成长

倾听是一种技术是咨询过程中的一门艺术,倾听需要心理咨询师全身心地接纳与理解来访者。倾听的根本目的是聆听来访者“生命的存在”,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语言和思想。

倾听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倾听来访者的语言;二是倾听来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更需要聆听、需更加关注来访者非语言行为的信息。非语言行为蕴藏的信息,往往比语言更丰富,更真实。语言行为是来访者察觉之内的习惯模式,非语言行为则是来访者察觉之外的,其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思想。是无法由来访者自己所调控的,不加修饰但那是真实自然的,是来访者内心真实的声音,是真情告白。

督导是指有咨询专长的督导者对心理咨询学习者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在其学习业务与技能操作水平上给予及时的、集中的、具体的指导与监督,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者对心理咨询概念的理解。[4]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需要督导的,有目的性的指导与持续地专业教育、专业督导、定期的培训不仅有利于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能有效地促进咨访效果,防止咨询过程中问题的产生与出现。

总而言之,初学者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需要知识、经验的积淀和不断地接受督导与自省!

参考文献

[1]王素华、李荔,浅谈心理咨询师的价值观对心理咨询的影响[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3] 张明,《掌握助人的学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4]雷五明,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与个人成长[J],高校发展与评估,2006.5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