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寻求
作者:风神
“自卑与认同”一文类似于“车在马路上跑”,此文试图表达“车在马路上是如何跑的”。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界最初是没有“我”的概念,换句话说无法区别我和对象。当婴儿说“我要”这么一个简单的词汇,是一个重要的“我是我”的开始。儿童的“爸爸、妈妈”便是对另一个个体的认可并在对象中认可自己的过程,如一个婴儿因尿床而哇哇大哭时候,传达“我很不舒服”,值得一提的是婴儿是用情绪来传达自己的感受,这是他们的语言,如同动物用情绪来表达自己的处境一样,如一只狗会用嚎叫声来表达身体的不舒服等等。如果对因尿床而哭叫的婴儿母亲或养育者及时换上尿布,婴儿会觉得“外界是可信任的”,婴儿的信任是对不舒服的感受敏锐的告知周边的环境,因为小家伙清楚哭哭就舒服的连带效应,如同巴博洛夫的铃声一样。孩子稍大一点后会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欲望,如“妈妈我吃(饭)”,如果母亲及时给予孩子喜欢的食物,孩子觉得外界是可信任的,对自己的要求有信任感,再大一点的孩子(如4—5岁),语言更加明确些,如“妈妈我要吃苹果”,“爸爸我要小赛车”等等,父母若能及时满足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感会很强大。。现实生活中,这里会出现种种的不一致性,如上“妈妈我要吃苹果”, “爸爸我要小赛车”,爸爸和妈妈未必能够及时满足,或则满足小部分或极小部分。问题就在这里,完全满足和极小部分满足都是有害的,因为完全满足的孩子只会顾及自己的感受而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通俗说;溺爱就是例子),另一个极小部分满足的孩子将会遏制自己的需求,因为反复的要求的挫败经验他将会放弃要求(通俗说;父母的冷漠)。。。多数人将会在这类的经验中成长的如“如“妈妈我要吃苹果”,“爸爸我要小赛车”的要求一部分会给予满足,另一部分会解释,如 “宝宝,你今天都吃了三个苹果,不能再吃了,妈妈可养不起你了”,或爸爸说“天天要小赛车,家里还有好几辆小车,一个星期我不再给你买车了”,孩子当时可能会不愉快或闹情绪,但是父母的坚定使得孩子明白“我的要求并不是张口就来,我要学会等待”中会尊重外界并不是完全用自己能够掌控的,这时候我和对象分得比较清楚了,这样长大到10岁左右,孩子便会明白要求和拒绝中明白自己的他人的区别—–以上是重要的早期的人际关系互动,作为“经验印痕”重大地影响长大后与人如何交往。文到此,简单说下原发性自恋和继发性自恋。
原发性自恋:当婴儿或幼儿反复向外界用哭闹或简单语言要求自己欲望(力比多)的时,若反复受到挫折,孩子便不会在对象中寻求满足,精神能量回到自己身上,与外界的“信息通道给闭合”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与外界发生着联系,因为他的经验上放弃了联系,早年应需求创伤把情感通道给“闭合”了。
继发性自恋:最初孩子的需求得到了相当的满足,建立起了较好的情感通道(主要是父母和至亲的人),后因一些意外事件父母亡故或不在身边,发出去的情感不再有人接受和给予满足,孩子把情感投入对象的方式退回到自己身上,不再与别人发生关联,此过程通俗说“原本打开的门因需求挫折“关闭”掉了。”。。。值得一提的是,继发性自恋也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如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殉葬的时候不再会爱别人,不再信任别人等等。此为原来的情感完全退回到“我身上”的过程。
人的种种情感在关联中发生着,如“这衣服真漂亮啊”,“你的工作真好啊!”,“我们俩干活,我觉得很默契”等等便是与外界的人发生着联系中“情感滋补”。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早年或成年后因关系发生了恶劣变化很难与别人发生关联的时候,便会产生不会给别人情感也不会接受别人情感的过程,这如同“满桌子的好菜(很多对象),因胃口不好(不会联系)一点也吃不下去”,这如同对于胃溃疡的人或肠道吸收不好的人来说,再多的钱财也滋补不了自己的身体一般。举个简单的例子,吃顿好饭需要三个条件;好菜好饭+好胃口+会吸收。吃的再度,吸收功能有障碍,营养回不到身体里,胃肠道只是个“造便器”不说还会因消化多余的食物而消耗体能的“赔本买卖”。
解决之道,不言之明:无食身体虚弱者给食物,有食身体虚弱者治疗肠胃吸收。一表一里,标本兼治。
回应性激发:不会给别人感情者并不是不需要这种感情,而是不会给或不信任对象来的。若一个对象反复对其缺失(或“断裂”)情感地带反复回应,慢慢会“激活”那迟钝或“沉睡”的情感地带,最初会以一滴两滴回应互动,终将如同泉眼打开汩汩泉流。
以上只是情感流动的主线阐述,正如草药房里的药一样,草药虽不过几百种,配方可以成千上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