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压力:恢复力1,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0
一如很多正面心理学日报的作者所指出(如Aren Cohen 和Eleanor Chin),恢复力是人们很需要的。当楼价不断下滑;市民都失业以致流离失所;而企业亦在亏损甚至倒闭;以上种种都使我们意识到抵抗压力及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有时候,恢复力被视作只有超凡的人,于面对巨大的悲伤才展出的。一般受重创的人多数会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很少人能够迅速恢复。因此,恢复力多数被视为不平凡的;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有的东西,而绝非能后天所获取的。
有些人认为精神健康界把PTSD的范围扩大,就是为了把一些常有的(如死亡)或近乎常有(如意外残障)的痛楚及悲伤都视为非常的逆境,因为这些都无可避免地带来创伤后的压力,并需要心理的治疗。在英国,在ESSEX学校一名学童死于脑膜炎后,校方为学童提供了心理辅导。到底如何确定什么时候「一般/常有」的逆境会导致病态的、不正常的悲伤?到底正面心理学家有否扮演着一个把这问题清楚化的角色?如Laura L.C. Johnson所写, 一般人不单只有能力去展示恢复力,甚至于面对PTSD威胁的时候,更常展示出惊人的恢复力。
恢复力:最平凡的魔法
也许恢复力根本就不是一种非常的能力─ 我们都有恢复的本领。Masten (2001) 把恢复力称为「平凡的魔法」,因为很多时我们不单恢复过来,甚至因为逆境而得以成长。
Tugade and Fredrickson (2004)对恢复力的定义为: 「面对损失、困难及悲痛时候,有效的应对及适应机制」。恢复力就像金属的弹性,如生铁十分硬,却易碎(没有恢复力);而熟铁却柔软,而不会因为扭曲而变形(有恢复力)。
我的同事John Buckley认为恢复力就像一套盔甲。在盔甲内你自觉刀枪不入,你会因为知道什么也不能穿透你的防卫而感到安全。
作为家长,我们尽力去为子女扮演这套盔甲,保护他们免受学校或是家庭中的挫败所伤害。但实际上,完全的保护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就像疫苗,对病毒的抵抗力就是由暴露于我们想克服的病毒中发展出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当要经历一些挫败、失望及悲伤从而建立我们的恢复力。就如所Nietzsche说:「那些杀不掉你的令你更强」(That which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重点不是你得的牌,而是运筹帷幄」
其中一个恢复力最基本的特色就是灵活性:认知上、情绪上及行为上。把恢复力想成一套盔甲的问题就是盔甲是死板的,并不能容许改变、生长或发展。应付逆境就像一个开端,引领到更好的东西,而没有经过逆境就不会达到这发展,所以应付逆境就像「通往更高发展的桥。」(Leipold & Greve, 2009)。
如果选择生活在这次金融海啸的阴霾中(你的盔甲又是否足够保护你过这逆境?),倒不如选择过能力所及内最好的生活,而我们亦会最终适应,而蜕变出更开心,更茁壮,更具恢复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