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你无需与他人比较

(文/SARA STAGGS,译/

克里斯托弗·麦克杜盖尔说过:“在非洲,每个清晨,瞪羚睁开眼后就想着件事儿,那就是要么拼命地跑,要么被狮子吃掉。”这说法当然不对,因为瞪羚是群居类动物,它们族群里每只羚羊所要做的并不是要跑得快过狮子,而是只须做到快过族群里跑得最慢的那只即可。

我们相互攀比的禀性绝大多数是源于这种。相互攀比的结果最终要么是被这圈子的人扫地出街,要么徒然自扰。然而我们却还是死性不改地继续着攀比。

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周边总是有些更漂亮的,更聪明的,更有趣的,更智慧的人受欢迎,还有些更懂事的孩子、更好的房子。老实说,当我们相互攀比时总是觉得能从中发现到自己想要追求的。我们居然觉得把自己的优势和别人攀比是件很有趣味的事—我们夸大自己的驾驶水平,临床医师贬低自己的同行以体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可是,人在面对着许多艰巨的社会竞争和文化期待时,我们总是自卑且无力。这便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见到人们更愿意聚集在一起,对比着这个那个。

我们总是表现出以下三类情形,通常是复选的。

□我们虚构某个人物

是否经常我们看到个体形优美的人便会幻想他的生活一定十分舒适写意?或是相当程度地噫想那些有钱人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麻烦? 当然就身材吸引人或者(并且)有钱这点来说,的确是一种优势,但它们并不能保证那些拥有它们的人过得就会比我们快乐。研究表明在我们减去了几公斤的体重而狂喜后将会归于发自内心的喜悦。而当我们达到了起初定下的经济目标后,人们再不会从中获得任何乐趣。趣闻轶事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若是赚钱、出名和升职在你的世界里意味着要付出很多,那可别舍弃了罗宾·威廉姆斯那种自嘲的幽默。在心里,我们知道这些其实得来不易,然而当我们在攀比时又会勾起那些我们虚构出来的美景。

我们觉得自己是屌丝

许多研究人们在攀比时的体征变化,结果发现会表现出饮食紊乱、自我安慰和焦虑的情况。一项研究发现当年轻的女孩子在把自己和苗条的时装模特对比时,她们的焦虑情绪就上升,在她们脑部与焦虑相关的部分区域也开始活跃起来。

通常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就是找个比自己差的来比较。

我们会把自己受到刺激的部分列出个列表来(她不漂亮—看看她的眉毛)或是另一个(她还算漂亮但呆得像块板砖)。Brené Brown,专事研究人类羞耻的专家。她发现贬低他人是女性逃脱羞耻这张大网的唯一途径。我们尝试着用贬低别人来获得更多的快感。但这只能带来短期的快感,却对长久心理的平复无益。

此文谨献给我们真正的朋友,罗宾·威廉姆斯。

[心灵咖啡微信号:psycofe]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