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喜欢以“时间”为素材来创作,最著名之一的雕塑作品莫过于“时间之舞”,他认为让“瘫软的时钟”象征了现实中“报时的能力的丧失”,因为现实中人事物皆受时间控制,随其流逝败死、腐坏。唯有时间不走了,才能创造出永恒。古人也是,连贵为君主的秦始皇也想留住时间而长生不死。
你我现在眼中的世界,最大的化妆师就是“时间”了,所有地球上景物的呈现,都靠很多岁月时光的累积才变得如此丰富。“时间”是指宏观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中国的时间观中,时间原指四季更迭、节气运行的概念,古人用日晷、光影来呈现。今天来分享一些关于“时间”的心理主题。
关于“时间”的心理学主题
时间心理学是研究大脑对外在客观事件“持续性”与“顺序性”反应的一门科学。人们对时间的主观反应与客观的时间长短不同,所以心理学家喜欢研究“主观时间”的本质。早于1876年就有相关研究。Treisman 认为每个人脑中都有一个“内部时钟”,以致于人对于“时距”的知觉就一如看表计时一样。内在的时钟也帮助我们可以进行“估计”。
■ 你有没有估计时间的困难?研究显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小朋友或成人,有可能估计的困难,有趣的是,他们会在“自己估计刚刚好”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是这样的刚刚好,都“恰恰好延迟许多”。也许给予客观的闹钟或响铃能减少这些朋友的困扰。
■ 有没有“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最好”的研究?Weith 与Zacks 发现,平时白天较为活跃的人,在晚上的时候(在非最佳状态下)更有洞察力、富有创造力;相反地,总是夜猫子,一天是从晚上七点才开始的人,在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下,更能有洞察的能力。由于注意力发散,更能连结平时没有关系的想法。在大脑抑制最微弱的状态下,思想可以漫游,灵光一现的可能性也变大。另外,最近email行销公司做的统计数据显示,早上九点最适合寄发email、而傍晚寄的信最容易石沉大海。
■ 人们是如何看待与安排“时间”的呢?曾听一个朋友说:“我有很多事要忙,所以一有零碎时间就抓住那个闲情;一旦空下来,就想计划很多事要做,我怎么越忙越闲、越闲越忙?”2011年有一个对于个体如何管理时间的有趣研究表示,假设一个人需要安排“工作”与“休闲”两者,那他的工作表中,会倾向分配更多的休闲时间;而休闲表中,则会倾向分配较多的工作时间,表示个体有一种尝试平衡时间分配的倾向。
■ 为什么有些人感到时间充裕呢?每个人一天有24小时是不可动摇的事实,近期研究四类人:“无目标杀时间”、“埋首自身工作”、“意外获得一大段空闲时间”、“花时间在他人身上”,这四类人中,花时间在他人身上的最感到时间充裕。研究者认为给他人时间表示自己有余,在主观感受中腾出了极大的弹性空间。
延展阅读:一个简单“管理时间”的方法
来个有趣研究的分享。心理学家也发现“神奇3秒定律”,你知道人们庆祝赢球的拥抱时间有多长?两人见面、握手、告别时间多少吗?这些行为竟然都是三秒,平均拍照时间为三秒、田径赛开始鸣枪前预备为三秒、三秒倍数广告镜头收视最好、甚至初次见面三秒钟可以直觉是否能与对方继续来往。
提到“时间”可以谈的事情好多,我们总是在追时间,怀念时间,争取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观点,如果可以,来个“时间旅行”应该是很迷人的。在这提供大家一个简单“管理时间”的方法。
■ 放下时间就是金钱的想法。有研究操弄一群听音乐的人发现,若其中一群人被问及工作薪水时,多会报告出“时间不充裕”的感受,总是想:“都没有时间赚钱了,我怎么还在这里闲着没事听音乐!”想要感觉时间充裕,那就放下这个想法吧。
■ 想象近距离的目标。空间距离对于时间主观性会产生影响。当目标或目的地较远时容易使人错觉,认为需要投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因而失去耐性,因此想象较近的的目标,感觉起来花的时间较少,也较容易度过等待期。
■ 壮丽奇景让时间放慢。美景让人在敬畏心情中暂时跳脱斤斤计较的市桧思维,态度上也更乐于助人。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