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读日,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时!可是,就算学校的光荣榜上有你的名字,有的你成绩,“金榜题名”似乎还有一截“生死未卜”的路要走,那就是高考后填志愿!几乎所有的童鞋们都捧着一本厚厚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在那纠结!询问老师的,全家商讨的,请教“志愿专家”的……填志愿似乎是继高考之后又一个小风暴!笔者想问:“童鞋们高考那场生死之仗你都扛过来了,你还在为填报志愿纠结吗?”或许你会说:“高考志愿不得了,纵使考高分,志愿填不对,高考也白考!”这个回答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实不然!
风雨之后未必有彩虹!
“啊,终于结束了!我要好好玩一玩!高考分数见与不见,它都那里,不增不减。志愿能上大学就好,其它的靠边站。”
“哎呀,烦死了,当时答卷也没这么烦啊,填个破志愿真麻烦!”
这笔者自己听到的两个童鞋的话,这两句话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简单点来说,前者是一种释然,高考结束了,我不会再去为它劳心劳力了,轻松;后者是继续保持高考时那种情绪,谨慎,担心。内心太过在意志愿填报的事,紧张。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态度的?赞同哪一种呢?
其实,说到这两种态度,你说它好?也不好?为什么?第一种态度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潇洒,不管不闻,但是怎么可能心里不在乎?那可是十几年来的心血和奋斗啊!如果就这样潇洒了,结果志愿填砸了,会加倍内心的自责和不安,甚至导致轻生念头。第二态度是一副着急担心的,在意志愿的事,因为这事可能短时间内造成焦虑和不安,但是由于在意它,找人指导也好,共同商榷也罢,最后有可能选择了一个不错的专业和学校。发现没有,这两个态度都是处在两个端点上,高考结束后很想玩,但是又要面对心烦的志愿又不敢马上出去玩。一个典型的趋避心理态度。
极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有太多极端。思考一下,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那个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时代了。我们可不可以重温一下古代哲人圣贤的智慧,中庸,无为!这种思维有助于在现代这个快速发展,快连我们的心都无法赶上的时代“活下去”。为什么你们高考结束了不去轻松的做自己的事,一直在等,一直在担心,在纠结。纠结志愿怎么填,我该怎么办?听老师的?听爸妈的?听专家的?还是顺应时势?还是顺心意,依成绩呢?我们看不清,道不明!于是,我们纠结了!
不论高考还是志愿都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为什么要高考?这个问题提出来,收回的答案会有千万种!这是丝毫不夸张的说。为了上大学;为了爸妈;为了爱情;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当官;为了学更多的东西;为了我儿时的梦想;为了……笔者说不完道不尽。但是千奇百怪的答案都会殊途同归——这是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伟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所做的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他为此提出了一个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自我实现,但是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人必须满足低级需要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有另外的,这里不多叙述)。于是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四个是基本需要,后三个是心理需要,是成长性需要。高考的目的主要是尊重需要和认知需要,因为高考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社会地位、财富、知识的储备等。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那金字塔尖上的自我实现。因为这样,在填报志愿时有太多的顾虑、太多的思考、太多人的干涉、太多社会气息的污染,让你无法静下心来解决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从这点来看,似乎自我实现需要让我们感到困惑和纠结,但我们还是愿意去纠结!为什么,因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虽然都高考,仅仅是为了高考而高考,目的也不是自己想要的,都是外力的东西。所以高考完了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失落,感到迷茫,很少有学生这样的:我可以继续新的生活了,糟糕的高中生活结束了,我要想我的人生目标进发,我对此并不感到难过或失落。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里提到了“高峰体验”这一概念,就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体验。这种高峰体验,是人都有过的。不是说要做成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才有,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回想一下有什么事让你感到异常的豁达和快乐?高考完了,你豁达快乐吗?
人生的自我实现有很多种,高考只是其中的一种!自我实现无处不在,高峰体验或许下一刻就会到来,志愿虽然说大点关乎你的命运,说小点关乎你的大学。但自我实现与其并没有至关重要的联系,上了大学就一定能有出息?能自我实现?这是一个未知数,既然是未知数,我们何必纠结一个未来不知道的东西呢!放轻松一点,看清学校和自己的分数,用笔一勾一件事情就解决了。
中庸之道适合解决“心问题”
有一个心理学家叫阿德勒,他有一个理论说每个人都有自卑,人们为了弥补自卑而努力奋斗来超越自卑。高考中也不乏有这样的,因为家境、因为相貌、因为情感缺失、因为地位等等,自卑让这群学生学习刻苦,不断超越自我,结果令人可喜考出了好成绩。但是填志愿的时候,他们陷入了苦恼!“我不能,我不愿意在像高中那样,我一定上好的大学,读好的专业”这念头在很多人脑子里都有过。越是这样,越焦虑紧张,越焦虑紧张越不敢填志愿,然后睡不好,吃不好。而有些人认为上大学也是在学校我依然会自卑,虽然填个吧。结果是上大学却后悔了。
在心理学上有两个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这个定律基本含义是人在过高或者过低的焦虑紧张情绪或态度下处理问题的效率和效果是很差的,而适度焦虑紧张也就是中等程度的焦虑紧张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不论你填高考志愿还是做其他事情保持一个中国的中庸之道,保持中等焦虑紧张有助于你的问题解决!生活和人生实现不需要极端!
笔者有理由相信,经历高考的你们都是成功的人,不论成绩多少,不论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因为你们一路前行,风雨相伴都坚持了下来。人生路就是风雨路,既然你们能继续前行,一道闪电又怎能让你退却!我们活着的意义什么?追寻怎样的生命意义?自我实现需要和高峰体验在我们的一生中,放下心里的一切包袱,你不需要别人的指导,只要顺着你心的需要,结合你高考成绩的结果,看清现实,保持一颗中等紧张的心,查阅一下资料,然后轻轻松松选择一个自己成绩范围内,相比能满足当下你心理需要的学校。这一点,我相信每一个高考人都能做到!Yes,you can !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