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大卫·米切尔年仅43岁,已有5部畅销作品行世,是当今欧美文坛公认的新一代小说大师。2007年,他曾获选《时代》周刊“世界1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对于这份殊荣,米切尔说过一个段子:当年他兴奋地回家报喜,母亲和太太却狂笑不止,“指使”他:“给我倒杯茶,影响力先生,再来点儿饼干。”他感激道:“她们让我保持谦卑。”事实上,迈出家门的“影响力先生”,受到全球追捧——尽管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消化他那极具地理广度和历史深度的诡谲作品。
从当代日本、英伦到19世纪的南太平洋、1970年代的加州,再到地狱般的遥远未来……米切尔驾着他那丰沛的想象力驰骋时空,在传统历史小说、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美式通俗侦探小说、英式黑色幽默剧等各个文类中自由跳跃。
在英格兰伍斯特郡马尔文镇,米切尔度过了平淡无奇的早年生涯。24岁时,他的生活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他与一位日本姑娘相恋,搬到了广岛。
6年后,《幽灵代笔》横空出世,获得“35岁以下作家年度最佳著作”:后来,他的《九号梦》(2001年)和《云图》(2004年)均入围布克奖决选成为畅销图书。在第四本小说《绿野黑天鹅》中,米切尔写了一个13岁的结巴少年,这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他坦言,年少结巴可能是他隐隐的写作动力:“不善口头表达的孩子会产生书面表达的愿望,结巴者更擅长造句,那个结巴少年造就了如今成为作家的我。”
我们所渴望的是怎样一种影响力?
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谁都有可能成为焦点人物。最显著的例子是在微博上一炮走红的草根,以及形形色色的公知、代言人。网络意见领袖可以是综合型的公知,也可以是专业领域的权威;千万级别的大v是意见领袖,只有数千粉丝的草根也有他独特的影响力。他们在各阶层广泛存在,常常是人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
方舟子离开新浪,起因源于他的微博常常跟随了大量对他的负面评论。这当然有网络舆论需要净化的一面,但认同率低的现实,也显示了方舟子影响力下降的事实。微博之所以是专灭“名人”,就是认同率外显的规律在发挥作用。
除了粉丝数(人气),评论和转发数(活跃度)和认同率外,还有一个指标值得关注,这就是意见领袖的影响域。事实上,没有人全知全能,李开复对创业者影响巨大,但推荐一场演唱会的话,恐怕姚晨的动员能力更强。虽然整个舆论场是开放而融合的,意见领袖可以对所有事件发声评论,但其最关注,最能获得认同率,并能引发活跃评论与转发的领域,才是他核心影响力所在。
难道非要成名不可?
随着互联网推广的成本越来越低,人们很轻易地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举国共睹的焦点人物。这没什么新鲜的,我们好歹也经历过凤姐、芙蓉的时代。然而,这种不择手段为了红的目的,确实就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样一种成名,就能带来所谓名利双收吗?
答案是肯定的。眼球经济时代,谁拥有更多的关注,谁就是时代的宠儿。影响力,是一种成名效应,社会群体的从众行为,还是真实的帮助我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给一头热的自媒体浇上一盆冷水。
网络公知的兴起,与群体从众心理有关
群体思维:群体会阻碍还是促进好的决策
对几大国际事件失败决策的分析表明,群体对和睦一致的渴望要求可能会压倒对相反观点的真实评价。特别是当群体成员猛烈地渴望统一性,或是他们与相反的观点相隔绝,又或是领导暗示了他或她本人的意愿时,这表现得尤其突出。
这种以群体思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对和睦过分的关注,其症状表现有(1)无懈可击的错觉(2)合理化(3)对群体道义的无可质疑(4)对对方立场的刻板印象(5)从众的压力(6)对异议的自我潜意识压力(7)一致同意错觉(8)保护群体不受不愉快信息干扰的“心理防御”。对贾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的批评指出,该模型的某些方面(例如支配型领导方式)与错误决策的联系要大于其他方面(例如凝聚力)。
但是,无论是在实验中还是历史事实中,群体有时候也会做出英明的决策。这些案例说明了群体思维的理论仍需加以修正。通过从各方面搜索信息以及改善对各种可能性选择方案的评价,群体能够从其成员整合后的洞察力中获益。
群体极化: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潜在的积极和消极结果都来自群体讨论。在你试图理解群体讨论会加强个体冒险性这一有趣的发现时,研究者发现实际上是讨论加强了原本的主导观点,无论是冒险的还是审慎的。在日常情境中也同样,群体交流会强化观点。群体极化现象为研究者观察群体影响打开了一扇明窗。研究者证实了两种群体影响: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从讨论中收集起来的信息大多有利于大家最初的选择,因此会强化对其的支持。而且,如果人们在比较了各自的立场后,惊奇地发现其他人都对自己最初的意向持支持
态度,那他们就会表现得比以前的意向更胜一筹。
影响力的施予
说服
说服(persuasion):说服有利有弊。说服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信息背后的目的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对好坏的判断。我们称不好的说服为“灌输”,而好的说服则为“教育”。与灌输相比,教育以事实为基础,并且较少使用强制手段。我们的观点总是有一定来源的,因此,无论是教育还是灌输,说服都是不可避免的。
一种信息与听众已有观念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差异,取决于传达者的可信度。而究竟是单方面信息还是双方面信息更有说服力取决于:如果听众已经赞成该信息,而且过后不大可能会考虑相反的意见,那么单方面的观点可能更有效。而当听众心思较为缜密或者并不赞同该信息时,那么包含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则更为有效。
当涉及某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时,观点出现的哪种顺序会更有优势呢?最具普遍性的结论就是首因效应。但是如果观点之间存在时间间隔,那么较早呈现的信息作用会减小;如果在第二条信息呈现完后立即作出判断,那么对于该信息的印象还很清晰,很可能会出现近因效应。
沟通渠道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信息是如何被传达和交流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通常都是最有效的。然而对于复杂难懂的信息来说,书面文字媒介则是卓有成效的。然而对于复杂难懂的信息来说,书面文字媒介则是卓有成效的。当问题无关紧要(例如该买哪个牌子的阿司匹林)或情境比较陌生(如在两个不知名的候选人之间做出选择)时,大众传媒则较为有效。
观众
最后,信息的接收者也很重要。听众们接受信息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他们是在考虑有力的想法还是想做出反驳?他们是否被事先警示过了?此外听众的年龄也有影响作用。对人们做过长期反复调查的研究者们发现,年轻人态度的稳定性较差。
作为说服的接收者,我们人类的任务就是在天真轻信和愤世嫉俗之间求生存,有人认为,容易被说服是人类的一个弱点。我们主张“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但是,拒绝一切信息的影响到底是一种优点呢,还是一种对狂热的掩盖?我们如何让能够在保持其谦卑和开明的同时,对说服进行批判性思考呢?
作为开明的人,我们可以假设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某方面都可以充当我们的指导老师。我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有某种超越我的专长,因此总有可以教给我的东西。当我们建立联系的时候,我希望能够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并且能够与他分享我所拥有的知识来作为回报。
编辑推荐:
推荐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