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敌”是根本不存在的敌人,只是内心虚设的一个对手,而且会花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同这个对手作战,并且不经意间把这种“斗争”的心态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影响自己的生活。
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一些人:在外人的眼光中,他们或许很优秀,但对自己的高要求,却使他们一直处在寻找对手、充满戒备的心理状态之中。于是,他们总是很自然地把周围环境中可能的每一个“对手”都当成“假想中的敌人”。久而久之,他们似乎觉得,自己在被这些“敌人”撵着跑,稍一停顿,就可能会被超越和取笑。变本加厉的竞争,使他们深深地陷落在假想敌的想象之中,一旦面临失败,就仿佛人人都在嘲笑自己,而人生的悲剧时刻恰恰蕴藏在其中。
这些人认为同事在和他竞争,时时刻刻都等待时机超越自己,这种情况也许是真实的。但是,我们这种见不得近人好的心态,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心理导致了这种情绪和情结呢?
相对剥夺感
二战期间,Stouffer在美国陆军的社会研究部负责调查影响士气的因素,推论认为晋升速度慢的单位士气较低,但调查结果却显示提升速度最慢的宪兵部队比提升速度最快的陆航部队更满意自己的升迁系统。
这也是一个可以用”相对剥夺“解释的栗子,宪兵部队提升慢,许多人难以提升的同时也见不到别人被提升,所以觉得没有什么;但陆航部队的士兵就常常见到不如自己的人(也可能只是他们认为不如自己)获得提升,或者提升更快,士气相对就低落一些。
相对剥夺就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处境的判断,常常都是根据身边的人做出的。
这样也也许解释”不能容忍身边的人晋升“,因为陌生人晋升可能造成的相对剥夺感是微乎其微的。
近人成功以后,你的自尊反射和比较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是生活在群体里面的。我们将他人按照是否同一群体成员或是其他群体成员来分类,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在日常生活经历中,我们将自己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中和他人的表现进行比较,假如内群体成员成功时,我们通常感到自尊提升(比如说中国足球队赢的比赛时【大雾】,我们会感到高兴并且自豪),当内群体人员失败时,我们通常为其找借口(今天下雨影响发挥)或者干脆切断与其的纽带来避免自我自尊的丧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通常会说“他们输了”,而不是“我们输了”,因为人总是采取维护自己自尊的行动。
在亚伯拉罕特瑟的自我评价维系模型中,自尊又两个心理过程维持:社会反射和社会比较。社会反射就是指通过认同自己身边的成功人士来增强自尊的过程(eg:我同学给卡扎菲擦过皮鞋);社会比较是指我们通过比较自己身边人来评估自己表现的过程,而如果我们不如人家自尊就不好受。这两者在一些时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果你进行反射自尊提高,进行比较则会下降。你与那位成功人士之间的感情联结越强烈,反射和比较对你自尊的影响越大。
什么决定了某人成功后你进行反射还是比较?
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项任务与你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你的姐姐在象棋比赛中拿到第一名,仅仅当象棋于你的自我概念没有高度相关时,你才会进行反射从而增强自尊。如果你也进入比赛却表现糟糕,这是你的自尊更有可能降低,这是进行的是比较过程。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你在该领域的能力受到质疑时自己的确定性。人们对于在他们重要的领域不自信时,他们有动机通过与身边的人比较这种能力来降低这种不确定性。比如你的朋友在编程大赛上获了奖而你又不确定自己的编程能力是好是坏,由于社会比较你可能会 感到在这个领域自尊的丧失,就会嫉妒他。而当你确定是个superhacker以后,你更容易为他感到高兴而不是嫉妒。
编辑推荐:
推荐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