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让自己幸福的?

我认为我自己很幸福,并且如果个人幸福程度的满分是100分的话,我可以给自己打到90分。这种状态对于我而言,至少已持续了1年以上的时间。

与此同时,我时常看到的却是无数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告诉我他们并不幸福,即便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远比我年长,财富积累远比我多,看起来生活品质也比我高很多,但他们仍然告诉我,他们并不幸福。

这也使我围绕着“幸福”这个命题去做了很多思考。

首先,在我们谈论“幸福”之前,我想先明确一下我们所讨论的“幸福”是什么。

百度百科对于“幸福”的解释有两个分支,一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二是“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我想这里我们要讨论的”幸福“是更接近于二的。它并非是一种短暂和瞬间的状态,而是一种更为持久,能够让你长期稳定于其中的一种状态和感受。

这样说或许有些拗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一对新婚夫妇在婚礼时会感到很愉悦很快乐,但有可能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周就开始彼此间有矛盾有不合。他们自己或许会认为自己在婚礼上是”幸福“的,但若以我们的标准去审视,他们却算不上幸福。

相对而言,可以再拿我来说事。我既然认为我是幸福的,那我的一些状态至少能够够得上我们将要谈论的”幸福“的标准。在我看来,我自身的状态中,能够让我感到幸福的理由和状态大体上包括这些——

1.起码在这个阶段,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去得到;

2.我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意义;

3.我不会有太多的疑惑和困扰;

4.我的生活有压力,比如有房贷,再比如我正准备要孩子,但目前为止对我而言,这些压力我尚可控制在能够掌控的范围内;

5.在生活和工作中,基本上大多数我想要想做的,我都能得到和做到;

6.我的生活中值得回味的场景和地方有很多很多;

7.我有很多类型各不相同的朋友,我可以与他们分别去分享和学习各种各不相同的主题;

8.我自己能够持续感受到我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好;

9.我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很和谐。比方说,我和老婆从相识以来直到现在的4年时间里,从未吵过架。相反,我们很快乐,即便是在我时常需要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的现在。我与父母间也相对很和谐,即便某些地方和观念上我们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不一致,但我们之间的相处能够很愉快。

其次,我们还需要明确一下幸福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幸福并不直接与物质构成绝对正比关系。某些时候,幸福的获得或许需要一些物质作为基础,但这个时候,物质是作为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而存在的,它们并不具备绝对的因果关系。

再直白一点,幸福并不绝对等同于物质的富足。而物质的富足也并不绝对能够让你更幸福。

同时我也需要声明,我并非是一个不知道社会底层艰辛和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我也并不打算告诉你追求物质一无是处。事实上,我自己过去几年的经历正是一个屌丝的典型经历——我既不富有也非权力裙带,毕业于一个被普遍认为是三流民办大学的高校,在毕业后我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破烂平房里过了半年多每天只能花15块用来吃饭的日子,因为如果花多了月底就会交不上房租,我现在自己在北京买了房,每个月需要还并不低的房贷,最关键的是,我并不是圣人,我也有各种欲望,我也想过得更好,也想买车也想四处旅游和让家人过得更好。

要试图说清物质和幸福间的关系此点会很复杂,这里也并不准备展开来对这一点进行论证和叙述。但只要看看我的几个朋友,你会知道至少我说的并非信口开河——

我的某朋友A,自己是一企业主,身家在千万级以上,在北京有房十余套,有家庭有儿子,准备近两年移民加拿大。他告诉我,他不但不幸福,相反还很焦虑,甚至很多时候是钱和资产越多,他的烦恼困扰会越多。

我的某朋友B,和我一样出身底层,花了很多年时间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受人尊重。现在,他自己是某大型集团一个部门的总监,有房有车,家庭和睦,但他也告诉我,他不幸福。因为他突然开始觉得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如何能让自己感到幸福?


1.让自己不惑

在我所见过的朋友中,那些认为自己并不幸福的朋友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都会告诉我,他们不幸福的原因源自于他们自己在某方面有困惑。

所以,这是你首先可以去做的,某种意义上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让自己不惑。事实上,我认为一个存有大量疑惑,甚至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几乎是无法触及到真正的幸福的。

关于这一部分,我希望你能记住和去尝试这样一种态度和处理方式——无论任何事,都要给自己一个解答,而不要在心理上留负担。记住:一个你无法解答和回应的事,一定会在你心中留下某些负担。但这些负担积累到一定时候,或许就会爆发。我与我老婆之间的和谐,很大程度就得益于此,我们之间但凡发生任何不快,事后总是能够迅速得到足够深入的解答和回应。在我看来,夫妻之间的争吵很多时候往往就源于很多东西并未及时得到解答,而是在彼此的心中留下了负担。

2.兑现承诺

让自己感到幸福的第二个要素,我认为是要学会兑现承诺。这里的承诺既包括了自己给他人的承诺,也包括了自己给自己的承诺。包括答应了某人要帮他做某件事,也包括了自己决定要去进行某项学习,要去兑现和家人朋友之间的约会,等等。

我可以先举我的例子——

我曾经非常喜欢《实况足球》这款游戏。我从97年左右开始接触实况1,一直历经十年一路玩到了实况10,一度每天需要至少投入2-3小时在实况上,算是一个很资深的玩家。在我看来,在我玩足球类游戏的那个年代,《实况足球》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款游戏,而甚至是一个艺术,我对之有很深的感情,并且我也还算玩得不错,因此我曾经隐隐给过自己承诺——要去认真参加一次正式的实况比赛,以面对我曾经在实况上投入过的所有认真和付出。在我大学即将毕业时,我意识到我此后可能不再会有很多的时间去玩实况,所以我开始试着要去兑现自己的这个承诺,并且我也真的去做了——在2006年时,我参加了当年的ESWC(Electronic Sport World Cup)中国北京赛区预选赛。最终在那次比赛中我止步于半决赛,距离代表中国去法国参赛仅差一步之遥。

但事后所有的时光里,当我回想起此事时,这个结果对我完全不重要。这件事留给我的,只有满满的满足和微笑。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脑子里都会涌现过一个类似于”一定要到哪里去旅行一次“的想法,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任何事在任何一个时刻如果在你心中得到了认可,你的心中就会为它留下一个位置,在这里,我们姑且将之称为一个承诺,一个承诺只有得到兑现,与之相关的可能的一切才能真正成为属于你的财富。

那些说了很多次想去旅行的人,并非每一个都会付诸行动,但唯有那些真正去兑现了承诺的人,才能把与这次旅行有关的一切,例如途中的风景,遇到的朋友,得到的感动,路途的艰辛,开阔的眼界,大家给予的肯定等等,转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正资产。只有你真正兑现了承诺,你才能够随时在自己的脑海中,把和这个承诺有关的一切随时唤醒。

一个承诺如果得到兑现,也许并不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直接效应,但当兑现承诺变成你的一种习惯时,你会发现你内心的正资产会开始不断增加,而这些正资产却又和你的幸福息息相关。

同样,一个承诺如果得不到兑现,也并不好直接带来多么大的损失和伤害。但当承诺得不到兑现对你而言已经麻木时,你会发现你的内心将会越来越容易感到空虚。我们的心灵,犹如一朵花蕾般总是需要滋养和浇灌。当这样的滋养和浇灌越来越少,甚至变到没有的实惠,它终会枯萎。

3.不断改变并理解和认同改变

此前我曾提到过,人类天生具有可怕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既有正面影响,也会有负面影响。

正面来说,即是对于痛苦等负面因素的适应性可以让我们能够承受和战胜更多的痛苦。例如当我大学刚毕业后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平房之中时,即便是寒冷冬夜里每个晚上起来上厕所都得穿上厚厚的衣服步行个5分钟并且厕所还没有照明类似的不堪,我经过一两个月的适应后也居然慢慢发现和觉得我还能接受。

而负面来说,则是人类会因此而不断产生不满足和新的欲望。例如,我和我老婆装修时,我们曾经因为我们要买一个46寸的大电视而兴奋不已,但当电视买回家一个多月后,我们发现,当初这个电视带给我们的所有激动和兴奋,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我们还想要获取新的类似的兴奋和激动,我们就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或许是一台60寸的电视,也或许是其他的东西。

这种适应性是人几乎无法改变的天性,所以你需要去利用它。如果你能够利用好它,你的生活会变得容易很多。反之,如果你为它所利用,你会发现你会轻易陷入到欲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并且反而越来越不易得到满足的怪圈之中。

关于如何利用好人类这可怕的适应性,我有几个具体的建议——

1)不要让自己长时间处于同一种状态和环境中。即便大环境可以不变,但也需从细微具体处去求变;

2)不要只在一个维度上去不断求变,那很容易导致突然有一天你就发现在这个维度上你的需求几乎已经无法满足了。要在多个不同维度上去循环往复求变,例如,你既需满足自己更多的物质需求,也需要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成长并产生更多的思考;你既需要体验更多的富足和尊贵,或许也需要感知更多的贫穷和痛苦;你既需要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又不能仅仅只把家庭当做是你的全部;

3)当你开始厌倦一个环境时,首先试图去找到这个环境中可能的变量维度,去尝试那些你尚未尝试过的维度,例如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尝试做不同的事,以不同的模式和立场去思考,自己去改变这个环境,等等。如果真的有一天你把所有的这些维度都尝试过了而仍然对于这个环境感到厌倦的话,那就离开这个环境;

4)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不积极寻求改变,总有一天你会被你的世界抛弃掉。要能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这一点。

4.学会放下和认真告别

在去年年底时,我看了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2012年的年度最佳之作。片中有一句台词令我迄今记忆犹新——

“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断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地与他们告别。”

某种意义上,如果你能够充分理解到刚才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你将能够理解这样一句话——你所拥有的一切,你都终需向它们告别。而最遗憾的告别,是你甚至还没来得及挥手,就已经再不相见。

所以这里有两个建议——1)看轻一切,勿执着于现在的拥有,所有的一切都总有告别时;2)当告别到来时,尽你所能去完成一个你认为是足够好的告别。

如同之前所说过兑现承诺一般,放下和认真告别也会不断给你的内心积累养分和正资产。

(心灵咖啡网编撰,部分内容选自老黄的博客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