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似乎成了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三分之二建筑面临拆除,而拆除的原因是当地政府为了申请丝绸之路为文化遗产。申遗目的在于保护及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拆除千年古刹无疑是破坏与葬送文化遗产,两种动机与价值指向截然相反的行为,竟然被某些“操刀者”弄得如此“水乳交融”,让人匪夷所思。
千年后,站出来保护师傅的还是大师兄
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也称护国兴教寺,著名高僧玄奘法师长眠于此。而在去年10月,兴教寺第一次得到消息,因为申遗需要,该寺诸多建筑需要拆除。当网友看到此消息都表示十分愤怒,还有的呼唤悟空,快来救救师父。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西游文化推广的六小龄童关注此消息,并发布微博回应:“我的佛友宽池法师作为寺院住持阻止无效,网民们都在呼吁我给予关注,事关重大,我作为一个演员真诚地希望国家宗教局等有关机构及领导出面协调。”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师父”。
六小龄童的积极呼吁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转发,希望能够保留住兴教寺这座千年古刹。有网友心痛地评论道:“一千多年都过去了,能站出来保护师傅的还是大师兄。”
形式主义害死人
兴教寺建于1300多年前的唐朝,是研究考察佛教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兴教寺塔以及寺庙内其他建筑,是一个有机历史文化整体,寺内建筑相互比照分析,更加有助于人们对其中任何一样历史景观的文化考察研究。拆除古刹其他建筑只留孤零零的寺塔,形式上将历史文化传承整体人为割裂,内容上是对其文化内涵的破坏消解。这种大规模“拆除式破坏”必然也导致劳民伤财。
当地政府为何要这样大肆折腾呢?“据调查,申遗拆迁的背后,是著名的曲江系公司的商业运作”给出了答案,原来仍是官商合谋的房地产经济在作祟,想必申遗应是当地政府为大肆拆除古刹所打出的幌子、挂出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申遗拆古刹,折射出根深蒂固的官场“形式主义文化”。“形式文化”特征是凡做一项工作,总要鼓捣一些轰轰烈烈的场面、招式,以哗众取宠。热热闹闹形式过场背后,要么内容空洞无物,要么对原有内容造成毁灭性破坏,申遗拆除古刹当属后者。
申遗是块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
目前,中国已拥有40处世界遗产,规模排名全球第三。这份成绩单夹杂着太多的狂热。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愿,其中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60多个。
有人说,“我们没有理由把祖先的遗产当商品对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而在一些地方,遗产的文化价值尽管也被捧上天,但最终落脚点却是经济价值。如此“申遗”模式十分符合“投入-产出”的经济模式。例如年财政收入刚过2亿的新宁县为“申遗”“豪赌”了4.5亿,是为投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申遗”前每年门票收入不足千万,“申遗”成功6年后这一数字已经达到7300万元,是为产出。各地正是在看到高回报之后,才不计成本地高投入。
“申遗”的“投入-产出”模式,说穿了就是把世界遗产视为“提款机”。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政绩因素。如此依利益而行使得遗产不再凸显文化价值,而仅仅是一个用来营利的商品,甚至哪天遗产有碍更好的获利项目,便会被其他商品取而代之。
显然,在狂热的申遗背后,涌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狂躁心理。这种狂躁心理促使一些地方对遗产的利用,是完全功利化的。一些地方的利益观是短视的、盲目的、狭隘的,使遗产陷入一个重开发轻保护的恶性循环中,这既严重损害遗产固有的文化精髓,有时连地方孜孜追求的经济利益都难以保障。(部分资料来源于:深圳新闻网、华龙网)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