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成瘾的时代,意志力管用吗?

一天上网达6小时就算是网瘾,而网瘾又被列为精神病需要治疗,这个显然极具争议的标准让好多人成了“精神病人”。“我认为这是个很‘山寨’的标准。”一个网名为“咖啡花的芳香”的网民说:“我坚决不承认我有网瘾。但是,我承认我有咖啡瘾。”为什么她认定自己有咖啡瘾呢?“网络并没有控制我。但咖啡是这样:我一天要喝超过6杯!咖啡控制了我的生活、工作状态和情绪。”即使有咖啡瘾,她也并不想戒。但是最近公司体检查出,她有乳腺增生。医生说,这很可能与咖啡有关。她害怕了,决定戒。

成瘾的时代

这是个成瘾的时代,几乎我们能想到的任何事情都能上瘾……我们多数人都能够与不怎么严重的“瘾”和平共处,但是,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开始戒瘾的人,都承认瘾之于他们,已经不是无伤大雅的生活情调,而是比较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关系和生活。

“我手中的这张信用卡有股魔力,总勾引我的购买欲。”做销售的亚楠月入过万却是经常刷爆卡的“月光族”。对她来说,我买故我在!“我痛恨这种被卡控制的关系。”亚楠意识到自己的冲动是多么不可救药,却也无法控制自己不去体验刷卡购物带给自己的满足和愉悦。除了感觉被控制,“瘾”还可能带来亲密关系的变化:我们面向我们所痴迷热爱的事物,却背对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与父母的,与伴侣的,与孩子的。身为创意总监的Echo对工作上瘾,与工作的关系超越了她所有的亲密关系,她的先生则完全感觉不到“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用处”。

还可能有更严重的后果。巴林银行“终结者”尼克·利森在《搞垮巴林银行之后》一书中承认:“我在巴林的行为并不仅仅归咎于我的年轻无知,‘上瘾’也是一个诱因。”他说,“当我赢利的时候,我无法收手;当我亏损的时候,我同样不能自已地要冒更大的风险,通过交易将损失追回。”尼克·利森经常在酒精中迷醉自己。“在巴林时,每夜喝酒推迟了我对白天损失的认识,推迟了抑郁的来临。”如果尼克·利森没有上瘾行为呢?也许巴林银行仍可继续自己的传奇,尼克·利森也可免除在新加坡的牢狱之灾。

上瘾是为了快乐


为何我们的意志会被像烟酒咖啡这样的物质或购物冲动这样的行为控制呢?显而易见,与瘾博弈并获得胜利,是相当困难的。

“任何能给我们带来愉悦的行为——无论是先天的行为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都可能会让人上瘾。”与尼克·利森对话的英国心理医生伊凡·泰里尔说。他提到一个著名的实验:向厌食症患者展示一些图片,图片上是一些骨瘦如柴的身躯,躯干上贴着厌食症患者的头像.实验者要求厌食症患者挑选出一张瘦人的照片,他们却都认为照片上的人太胖了。“他们感兴趣的并不是任何确实可行的目标,而是变瘦的过程。”伊凡·泰里尔说:“让他们无法自拔的是上瘾行为所带来的兴奋和情绪改变。”

我们通过上瘾行为追求快感——比如购物——绝大多数女性购物狂人都是通过购物来提高自尊,购物有时候还是一种治疗,帮助女性对抗孤独和愤怒。“渐渐地,上瘾行为就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快感开始左右上瘾者的心理。即使一个人不再做让他上瘾的事情,他也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思考这件事,或花大量的时间抵制这件事。上瘾带来的情绪满足,甚至可能替代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伊凡·泰里尔说。一种能够带来快乐的事情,我们当然会不停地去重复它,一旦让我们戒瘾,就等于要拿走我们的快乐,当然就会感到痛苦。

瘾的背后更有关系的问题

科学家揭示,在我们的大脑区域,有个“享乐区”,获得冠军也好,吸食大麻也好,买到新衣也好,都在这同一个“享乐区”有反应。心理学家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上瘾。中国航天员首席心理专家王峻认为:“产生瘾的根源是爱或安全感的缺乏,物质成瘾的背后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并不是每个人都容易上瘾。但如果一个人在其他方面得不到满足,平衡就被打破了,上瘾就有可能。这样的人或孤独寂寞,或意外丧偶,或年轻无责任感,无法从工作、家庭或团体中获得自尊。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良好的社交技能,不知如何正确应对焦虑和压力,只好吸毒酗酒。有些人受过战争创伤,有些人是暴力或性虐待的受害者——这些经历给他们带来的伤害使他们易于上瘾。”伊凡·泰里尔说。他同时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家庭事业双丰收的成功人士,为何也会成瘾:“如果他们不再通过事业奋斗发挥自己的才能,不再通过健康自然的方式获得愉悦,他们就会尝试从酒精或其他带来不良后果的嗜好中获得快感。”

意志力,管用吗?


无数人尝试戒瘾,但戒瘾却经常失败,并且经常会出现反复。高传在追求女朋友的时候就宣布戒烟,现在,女朋友早成老婆,孩子也8岁了,高传还在戒烟!“估计戒烟会成为我一辈子的行为艺术。”而“咖啡花的芳香”已经开始复喝咖啡了……

为什么戒瘾会这么困难?看看烟民戒烟失败的原因:

□ 缺乏尼古丁综合征 在戒烟前3个月就宣告失败的人中,78%的人是出于这个理由。

□ 动力消失 戒烟之后,烟民会对香烟产生留恋、怀念之情,他们会想:“那时候多么美好啊!”……多数情况下,他们会重新抽烟。

□ 体重增加 这个问题主要困扰女性,她们不愿意因为戒烟而要与身上多出来的5公斤、10公斤赘肉作斗争。

□ 生活变故 疾病,死亡,离婚,失业……这些事情很容易让人重新点燃香烟。不过大喜之时也会重犯烟瘾。

□ 放松 “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美餐一顿之后,全身心放松,再回忆一点美好的前尘往事,此时点上一枝烟,恐怕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了。

□ 消沉抑郁 香烟经常会掩盖消沉或者焦虑的情绪。这也是女性烟民容易重犯的主要原因之一。尼古丁的抗抑郁作用是经过观察证明的。

意志力不够?很多人这样认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田万生教授肯定了意志力的重要性,并且把它列为戒瘾的3个关键之一。这3个关键是:清晰的认识、意志力、计划和行动。心理专家王峻却认为,不能夸大意志力的作用:“意志力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最根源的东西还是来自心灵深处对爱的呼唤,这才是更根本的。光是有意志力,就很有可能找别的东西来替代。”很多医生为戒烟者提供不含致癌物质的尼古丁口香糖,并逐渐减少剂量以减轻戒断症状,但成功戒烟的人中大约有20%又对口香糖产生了依赖。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波教授提醒说:“最好用一种比较健康的方式当作戒瘾的替代物,比如把咖啡换成绿茶,把网瘾改为运动。”

研究证明,即使戒瘾后,大脑中仍会留有对瘾的深刻记忆,这些记忆会影响人的行为,比如,条件反射似地走向咖啡机,或者无意中点燃一枝香烟。而对瘾的生理依赖也加大了戒瘾的困难。但,戒瘾中最难的,其实是摆脱对瘾的情感依赖。

亲密关系帮助心理治疗

王峻建议上瘾程度较轻的人,应尝试依靠自己的力量戒瘾:“首先意识到依赖是一种心理需要,然后去体验这个物质对应生命中的某个角色,去回忆童年的经历,也许是小时候缺乏爱……有了这种觉察之后,会去选择一些更健康的途径完成这个对爱的需要,比如,发展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得到满足了,就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依赖物质或行为去寻找安慰和满足。”

而比较严重一些的,可以参加一些有心理学导向的戒瘾团体或者其他专业组织,在成员和治疗师的陪伴下,慢慢会产生一些心理的感悟、顿悟,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疗愈作用,加上戒瘾的方法,可能效果更好。

戒瘾可能成功吗?“大部分曾经沉迷于某种嗜好的人(如酗酒者),在成熟后学会了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来满足情感需求,他们学会从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工作家庭等方面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伊凡·泰里尔说,“他们会发现这种获得情感满足的自然方式与酗酒之间存在矛盾。为了维持在生活其他方面获得的愉悦,他们戒了酒。换而言之,人生来就有平衡喜好的机制。如果我们对某一喜好过分投入而影响了生活的其他方面,平衡机制就会阻止这一喜好失控,阻止它主宰我们的生活。”

也许,禁忌并非自由

怎样判断戒瘾成功与否呢?“成功的戒酒就是滴酒不沾,和酒没有任何关系,连想都不想。”田万生教授说,他承认自己有酒瘾,但他的成功只坚持了半年。田教授解释说,自己现在虽然喝酒,但还是可以控制酒瘾的。“我只在非工作时间喝酒。”

杨波教授认为,对不同的瘾有不同的戒的标准:比如,类似海洛因等毒品是坚决、必须要根戒的;而一些行为成瘾,比如性成瘾,则可以把目标定在降低依赖度上。

梁虹也在戒咖啡。但她认为成功的戒瘾不是让它成为一个禁忌,而是建立一种更舒适的非控制的关系。“禁忌绝不是自由。我想要的是真正的自由:它不再控制我,喝与不喝是我自己的意志在说话。”心理学家王峻也赞同这种自由观:“健康的平衡关系是指人和物质之间彼此没有纠缠,没有界限混淆,是一种朋友似的帮助方式。”如果能够和曾经让我们上瘾的物质建立一种互不纠缠、彼此舒适的健康关系,一定能够体会“越狱”般的成就感。(资料来源:心理月刊;文/遇苓、臧政齐)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