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原本是标榜大家闺秀遵理法、守妇德,如今却俨然成了宅女的“墓志铭”。不梳妆打扮,不社交往来,即便在热闹繁忙的都市里,也能编排一场荒山野岭的生活。宅的人生等同于画地为牢,看似自生自灭好可怜!
零社交让你变笨
脑袋不用会生锈可不是瞎诌的。社交状态是一种脑力活动。每一次与陌生人打交道,大脑都会不断记忆和闪回他们的信息,比如姓名、职业、说什么话题比较好、什么样的交流方式能让对方更加感兴趣、他会不会喜欢自己等等,于是整个交流过程中,大脑皮层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种社交中的即兴语言交流对大脑理解力、概括力和推断力都有极大的锻炼作用,如果少了“社交”这个“教练”,脑子自然就会慢慢变迟钝。
人类的社会功能本身也是“用进废退”的。这种慢慢萎缩的能力对于人生的毁灭直接而明显——日渐拙劣的表达能力会让人工作中与上司沟通困难,优秀的工作能力因此而被掩盖。从而前途难卜。零社交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必然是现实交友圈狭窄。上班两点一线,下班房门一锁,美好青春尽数献给一桌一凳一电脑。
宅女变剩女,婚姻老大难
等到某天同学朋友幸福都晒干了,姨妈催婚父母着急了;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悄悄从少女年纪踏入了剩女时代,再没资格粉红地向往恋爱了;适龄好男人已经被赶早入市的姑娘挑拣得差不多了,只剩一市场的烂菜叶子供宅女“优柔寡断”。
目光放诸精品单身老男人?舍身卖肉甩熟女魅力吸引毛头小伙子?这些幻想显然不成立。一大票年轻貌美的女人能将久居山中的宅人甩出八条街去。常年和社会脱节不仅会让人变笨,也会让人过早衰老变丑,彻底丧失市场竞争力。
宅过度,导致三观颠覆
除却前途未卜对象没谱,宅过度还有可能产生致命悲剧——个体三观颠覆。
从来宅腐双修,将自己封闭在网络社交圈里,易被周遭的“腐”文化侵蚀个彻彻底底。从此“男女恋”披一身怪装,看哪哪不顺眼,只有“男男配”才能够让宅女欢欣拍掌:王子与王子终于有了幸福的结局。要搁在虚拟世界文学作品中也就罢了,问题是宅女们总是现实网路傻傻分不清,等到沦落相亲时,也总觉得大叔是属于正太的,正太是属于正太的,总之都不是属于女人的。就这样将自己的婚嫁希望全然砍死在门槛以外。
周边群众背后嗤笑:要求那么高干什么!也不看看自己什么条件。她们不知道的是,不是宅女要求高,只是三观已覆,接受无能。这种人生简直是一首“打油诗”啊!只是这样诗意的女朋友,换你你要吗?不早早儿从“宅”病中走出,等到“笨丑腐”三症并发,人生注定变成一场自导自演的悲剧。
心理学与生活:宅,是对自我控制的追求
宅,可以理解为轻量级的自闭症。宅,即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封闭的目的,是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切断人际关系。必须是切断在家里,因家的一切,是宅人所熟悉。熟悉,本质上是一种掌控。即宅人的居所的一切,都是自己完全熟悉,完全掌控的。出门,进入到纷繁的世界中,宅人会慌。慌,是因失控,因觉得外部世界对自己不够友好,自己掌控不了。所以,宅人出门时会找一个控制物,如手机,如iPad,或一本书,或其他,拿着它们,与它们构建了一个封闭的关系圈,既有自我掌控感,也可不必将注意力投到外界。
宅人的一切特征性行为,都是为了对付失控,都是为了增强自我掌控感。这是为什么?和很多宅人,尤其是一些很严重的宅人深谈后,发现核心原因,是母婴关系的挫败。宅人怕的是整个世界,只有在他小小的地盘上才不慌。对于婴儿,妈妈即整个世界。若妈妈和婴儿建立了爱与温暖的关系,婴儿会将外部世界知觉为对他友善的,他无须控制,因很深的感觉已经形成——我可以控制这个世界。
为了追求自我控制,宅人最常使用的策略是减少刺激,特别是人际关系的刺激,无论好的刺激还是坏的,都要减少。并且,当刺激进入时,他们要对刺激进行很多处理工作。于是,面对刺激,他们就显得反映迟缓。不过,宅人有一个好处,他们容易对刺激进行深处理,导致他们会有某一方面的专长。(部分资料来源于:太平洋女性网)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