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幸福站不住脚的12个心灵禁令

心灵禁止令形成的原因是小时候我们从内在发出自然的需求、欲望或感情时,却受到父辈们的禁止,常常陷入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我们大约在三到五岁时开始接受禁止令。禁止令的发生最初是父母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而形成的,因为孩子不懂得死亡,不了解生命里面存在着许多的不安和危险,他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新鲜、好奇和极度想要前去探索的兴趣。

影响我们非常深的有下列十二个心灵禁止令,建议大家认真去觉察这些禁止令对你目前生活的影响有多深。

1. 不要存在


这是第一个要命的禁止令。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来自孩童时期被体罚、羞辱、忽视的经历。在他人面前被罚跪、斥责、感受到羞辱时,会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下、希望自己消失。甚至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干脆死了算了!养你这个孩子实在没用,我应该在你出生时就把你弄死的!”父母亲用冷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会使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父母而言无足轻重。在心理上,父母亲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漠视。

当意识里有这个“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时,是造成个人想要自杀的最主要根源,或者常常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意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继续活下去……而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总是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且不必要的。每当做错事情而影响别人时,心里会有很深的自责,并且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当然,也有一些反动力量特别强的人,为了要抗拒这种宿命或避开那种令人无法忍受的自我批判,会将自己震荡到另一个极端而刻意凸显自己的重要。

见证:学员分享(男,25岁,工程师)

从小,因为我们家兄弟姊妹众多,父母又忙于做生意,使我觉得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或对整个家庭而言一直是可有可无的,在成长过程里我一点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记得在中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关于生命与存在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常常想,也许有一天我自杀了,父母才会真正注意到我存在的宝贵和重要。长大之后对我的影响是:我经常在团体里、人群中将自己隐藏起来,我总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且不必要的……

2. 不要当自己


有些人并不是被期待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如父母原本想生男孩,结果却生了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许,所以每当你展现自己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看过你、正视你的需求,他们总是用自己理想中孩子应该表现的样子来评断你。还有当你流露自然的情感与需求时,父母会用应该来要求你。在这样一次次的互动过程中,这个“不要当自己”的禁止令,就渐渐进入了你的生命,为了要得到父母的赞美和夸奖,你愈来愈远离本来的自己,而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

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每当你真实的情感和需求浮现时,心里便会有很深的恐惧感同时出现,你觉得自己如果表达出内心真正的需求,别人一定会变得不再喜欢你,而破坏了你与对方之间原本和谐、自在的关系。于是,在你的生命中,你渐渐懂得去迎合、讨好别人。也有一些人因为感觉这样刻意压抑自己实在太痛苦,而选择将自己反动到另一个极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变成一个不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其实,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两种极端的内在根源是源自于同等的伤害。

见证:学员分享(女,28岁,企业主管)

我的母亲是典型的教育妈妈,因为我是女孩子,她要求我要注意每一个细节,例如拿筷子的姿势、走路的样子,因为从小被要求惯了,变成我也很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人际关系上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过得很不快乐,我曾离家出走,也曾自杀过,小时很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有独立自主权,而长大后对自己及周遭的人要求都很严苛,仍然有很大的挫折感。

3. 不要亲近


这是第三个禁止令。有些父母本身非常不善于和孩子有亲密的肢体接触,如拥抱、亲吻。小时候,父母亲愈少与你有肢体上的接触,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你的影响就愈大。很多时候我们周遭的父母长辈们不自觉地就让我们接受到这样的信息,成人在焦虑状况下无心的呵斥,孩子可能诠释为“不要亲近”的信息。

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有与人接近或接触上的困扰,尤其是那些你愈喜欢或是愈有权威的人,你在与他们接近时,心中会感到十分害怕和紧张。

见证:学员分享(女,19岁,学生)

我总是感到我跟爸爸或哥哥之间一直很难亲近,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就被要求要像个男孩,我心里对于这个部分一直感到很愤怒、很抗拒,因此也造成了我和父兄之间一直有解不开的心结与距离感。这个不要亲近的禁止令对我现在的影响是:我不管是在两性或同性关系上总是一再地卡在亲近后又想疏离的问题上,我无法与人在心理上或肢体上真正地亲近。

4. 不要属于我们


第四个禁止令是“不要属于我们”。如果小时候你的父母比较偏心,而你刚好又不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那个人,小时候你甚至曾经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爸爸妈妈亲生的?否则的话为什么有时父母也许只是开一些玩笑说:“你根本不像我们的孩子。”也或许你小时候有被兄弟姐妹、其他小朋友排斥的经验。你的生命里就开始会有这个“不要属于我们”的禁止令。

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我们很难有归属感。在团体里、人群中,或是在你与别人的互动关系上,你总是感到与人格格不入。

见证:学员分享(女,24岁,会计)

从小我就觉得在我们家中爸爸妈妈最疼、最重视的人是哥哥,因为他是唯一的男孩子,所以他在家中一直都很受宠,他似乎不必担负什么责任就可以得到父母对他的注意和关心。我发觉这个部分影响到我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很难真正地融入一个团体或公司里面,尽管我在那里已经工作三四年了,而我却还是觉得与同事之间格格不入……

5. 不要长大


这是第五个禁止令。有些常常被夸为天真、可爱的人,尤其是老幺特别容易有这个“不要长大”的禁止令。另外有些父母很需要孩子需要他们,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才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有价值,所以,每次你要自己独立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会被否定。可是,当你选择倚赖父母、听从他们给你的意见、照他们所安排的路走时,反而能够从父母那儿得到肯定和认同。

这个禁止令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比较倚赖、比较优柔寡断,遇到问题时,很容易选择逃避退缩的方式,害怕承担责任与面对问题。但是,有一些人当他内在的力量造成反动时,他会变得承担过多的责任,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揽。又因为他很讨厌自己内在优柔寡断的部分,所以在作决定或作决策时,往往变得很冲动、草率。

见证:学员分享(男,27岁,服务业)

在家中我排行老幺,我觉得我的父母有时会要求我要成为一个行事成熟、独立自主的人,可是,每当我要为自己作决定时,他们却对我有许多的不信任和担心,我觉得他们很不信任、很不肯定我的能力,所以现在当我面临一个比较重大的抉择或决定时,我很难信任自己的判断,总是要一再地询问很多人的意见才敢下决定。

6. 不要像个孩子


第六个心灵禁止令是“不要像个孩子”。这个禁止令看起来跟第五个禁止令好像是互相矛盾,但如果这两个禁止令同时都很明显地在你身上出现的话,请不要怀疑,因为在你家庭中的父母长辈们可能给你不同的管教方式,以至于你心里同时拥有这两个长不大的孩子。可是,你的父母却常常要求你不要像个孩子般的让他们操心,他们希望你能够长大、成熟一些。这是形成两个禁止令同时存在的原因,请不用担心。

这个“不要像个孩子“的禁止令,形成在你童年时期,每当你展现出孩子般活泼、自在、好动的本性时,却遭到父母严厉的斥责与喝阻,于是,这个禁止令就开始进入你童稚幼小的生命。通常,父母亲会经常告诫家中的老大要懂得料理家事、照顾弟妹,或是要当弟弟妹妹的榜样……

当这个禁止令进入我们的生命,对我们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们会变得很难快乐起来,因为在孩子时期,内在那个快乐的本质已经一点一滴地被这个禁止令给扼杀了。

见证:学员分享(女,38岁,小学教师)

小时候因为父母忙于做生意,所以每当我下课放学回家时,还必须帮忙煮饭、做家事,因此在我的感觉里,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童年都被这些烦琐的家事给剥夺了,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邻居的小朋友在外面玩游戏。而这个禁止令对我现在的影响是:我觉得自己不是很容易感到快乐,整个人总是闷闷的。

7. 不要健康


这是第七个禁止令。你以为你身体上的不健康完全是因为生理的关系吗?也许是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给了你不要健康的暗示。因为当你身体健康时,他们很少给你注意和关心,可是每次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你特别好,陪在你身边说故事给你听、削苹果给你吃等。你为了获得父母对你持续的注意和关心,你可能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体弱多病、欠缺生命活力的人。成长之后,尤其在人生面临困境、挫折、失意、难题时,各种不同的病痛都会逐一地浮现。

见证:学员分享(女,20岁,学生)

由于我们家小孩子很多,所以从小我就学会用生病来获得父母的关心和注意。我还记得自己五岁时,有一天晚上发烧,结果妈妈在床边照顾我一整个晚上,我感觉到她细心的照顾和母爱的温暖,从此以后我便立志要做个常常生病的小孩。母亲因为我的身体不好,会要求哥哥姐姐特别照顾我,不要和我争执,让我享有很多特权。

8. 不要正常


第八个禁止令是“不要正常”。小时候,每当你表现得很正常,却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心,可是每一次你歇斯底里或情绪表达比较强烈时,你就会被注意、被关心。事实上,有许多孩子早就知道该如何“利用”自己的愤怒或情绪来控制父母。

如果我们有“不要正常”的禁止令,对长大后的影响是:会比较情绪化,也会比较喜欢以夸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有这个禁止令的人,会比较容易被某一种情绪抓住,并深深地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

见证:学员分享(女,37岁,保险营业员)

从小,我就是一个比较会压抑自己情绪的人,我总是一再地累积不舒服的感觉,直到我真的忍不住就一次爆发出来,而这个时候,我觉得不管是父母或是我周遭的朋友都会变得比较注意我的存在和我的感觉。在我的前一次婚姻,我也是百般隐忍种种不满,在一次情绪爆发后,前夫用掌掴我,我就再也没有回头了。

9. 不要成功


第九个禁止令是“不要成功”。我们常以为自己到现在为止一直没有成功完全是因为机运不好,其实可能是“不要成功”这个禁止令进入了你的生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使你一辈子都徘徊在成功的门外。在孩提时期,当你很得意地完成了一件作品,得到的却是父母对你的批评与苛责时,你内在那种需要被赞赏、被肯定的感觉无法被满足,就在这个时候,这个禁止令便开始进驻了你的心灵。一个完成一件事就充分被赞赏的孩子,会对人生、对成功充满希望和喜悦。相反地,如果一个孩子在努力用功之后,换得的却是父母的批评、责骂,在潜意识中,他会不自觉地去拒绝生命中任何一个可能成功的机会,当然,这个部分是绝对无法用头脑觉察到的。

而这个禁止令对我们往后人生的影响是:我们愈渴望、愈努力想要成功时,却总是缺少临门一脚,或者是你彻头彻尾地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一事无成就是你的宿命。

见证:学员分享(女,28岁,设计人员)

我记得四年级时,有一次数学考了九十八分,我得意扬扬地跑回家告诉妈妈这件事,结果我妈却指责我怎么那么不小心……从那次之后我便不再把自己认为得意的事告诉妈妈了,其实我一直想得到她的肯定和赞赏,可是每每接收到的却是她对我的苛责。长大之后对我的影响是:我会很努力地企图去完成一件作品或一件事情,可是每次到了快要完成的时候,不知怎的,我便突然开始想要停顿下来,觉得自己一点想去完成的动力都没有。

10. 不要重要


这是第十个禁止令。如果在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很少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也没有让我们了解我们对他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就可能会产生“不要重要”的禁止令。

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的影响是:我们会经常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微不足道,尤其是有机会担任重要的角色或负担更大的责任时,内心会感到非常恐惧、胆怯,害怕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并很难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与夸奖。

见证:学员分享(女,33岁,家庭主妇)

我父母都是那种很传统的人,他们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几乎不曾对我表达过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在乎,所以,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很渺小的。这个禁止令对我长大之后的影响是:我并不是很习惯站在人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为我心里很害怕成为别人注意的对象。我也不认为自己有权利去争取我喜欢的东西,在婚姻中吸引的是一位个性霸气的先生,任何事都必须通过他的同意,使我更加深了自己微不足道的感觉。

11. 不要思考


这是第十一个禁止令。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或没有创造力是天生的吗?其实,也许在你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你曾经非常好奇,对什么事情都很用心、很认真地去思考和探索,可是当你在思考或发问的时候,却没有得到父母给你的鼓励和回应,于是,在往后的生命历程里,你渐渐地就陷入了这个“不要思考”的禁止令当中。

在你长大之后,这个禁止令对你的影响是:你变得不太使用脑筋,一旦有人要求你动脑去思索一些较为细密或周严的计划时,你一想到这些就会开始头痛并心生抗拒。

见证:学员分享(女,22岁,服务业)

记得很小的时候喜欢问父母:“为什么?”父母总回答:“想那么多干什么?你就照着爸妈的说法去做就没错了!”而学校的老师也只是要求我们背东西而不必去理解,养成我凡事不会深入探究的个性,结果现在碰到状况时常感慌乱,不知该如何解决问题,逻辑与因果概念很差。

12. 不要感觉


第十二个禁止令是“不要感觉”。20世纪末期最大的反讽,就是人类终于发现感觉比理性重要,但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里,几乎都认为“感觉无用论”,有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许多人从小在表达感觉上备受挫折。有些父母把情绪视为毒蛇猛兽,他们没有办法自然地接受孩子内心真实的情绪展现,所以每当孩子自由表达内在的感觉和需求时,他们会用各种方法去扼杀或阻止孩子将真实的情绪流露出来。

根据一项心理学家的统计,孩子与父母亲的对话中,有百分之八十二在表达感觉:喜欢、讨厌或生气;父母亲回应孩子的话中,有百分之四十四在否定孩子的感觉,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数字。

这个禁止令最大的影响,就是限制了我们感觉的能力,感觉的敏锐度及察觉力都被限制住,很难对自己的真实感觉回应,当很多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很难仔细分辨其中的感受,甚至只想刻意忽略,这样的禁止令在男人身上特别强烈,因为担心自己变得太有感觉、太过娘娘腔。

见证:学员分享(男,42岁,人事主管)

我爸爸是一个什么情绪都往肚里吞的人,所以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不论是在哭或是在表达自己的愤怒时,他总会要我忍住自己的情绪,不准我哭出声来。长大之后对我的影响是:每当我心里有一些情绪产生时,我总会用批判的方式不让那些情绪宣泄出来。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理性的人,可是我的阴晴不定会在家中表露,造成妻子儿女与我的疏离。

心理专家陶思璇:你的生命中究竟有多少个深深影响你的心灵禁止令?这个禁止令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父母曾经用怎样的言辞和态度对待过你,使你的内在形成这样一个禁止令?而这个禁止令对你现在的人格、工作或人际相处又有什么影响?

倘若你童年时的记忆大部分都已经遗忘,就将觉知的重点放在这个禁止令对你现在人格的影响上。(文/陶思璇)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