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你人生的可能性

 

如果熟悉心理咨询伎俩的朋友,或许都玩过一个小游戏。

给你一堆卡片,上面可能标着爱情、金钱、事业等价值观词汇或者善良、勇敢、亲和等人格词汇,然后让你对它进行排序,或者逐步划掉它。通过这种方式来探讨你的价值观或者人格特质。

而在三十多年前,一位刚出茅庐的心理学家注意到一个特殊现象,当这些卡片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如果你同意它,请按是;如果你不同意它,请按否。

如果你的自我概念中,已经非常赞同它的时候,比如,你很【自恋】,当电脑屏幕上呈现“自恋”之类词汇的时候,你的反应时比其他词汇要快很多。

这位科学家叫做马库斯(Markus)。在这个线索的基础上,她结合其他研究,提出了人类的自我图式论(Self-schem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关于自我的描述,这些描述,都是来自我们的【领域经验】,比如,在白天,我的自我图式,可能是一家公司的经营者、一位开发者;而在晚上,我的自我图式则是丈夫、写作者。关于开发者,人们可能有一些共识:

* 整天呆在电脑前

* 写代码

* 使用版本管理工具

* 经常加班

* 干不到30岁

这些图式,部分是我认可的,部分则是我不认可的,于是,从”我们“到”我“,构成了每个差异化的具体个人。比如,经常加班、收入较低的程序员,则将自己的【自我图式】划归在【屌丝】或者【码农】这类带调侃或者贬义词的自我归类中。然后在【码农】这个类别中,采取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泰费尔所言,模糊群内差异的做法,同时,通过调侃、拟喻、漫画,扩大自己与【高帅富】或者【职业经理人】等其他不同种群的差别。

事实上,【码农】真的干不到30岁吗?【码农】与【职业经理人】不可以交集吗?【屌丝】与【高帅富】的区别有那幺大吗?

这些基于【领域经验】或许在帮助我们简化这个世界的同时,也构成了自我局限性。在【心智何来?】一文中,我将其戏称为:【知识的诅咒】,并将知识的诅咒总结为来自于语言、推理与专业。较少人所知的是,我们人类在获得【知识的诅咒】的同时,也照样获得上帝赐予的神器【抽象之福】——经常能超越既有知识的抽象级别,对各类知识进行更高级别的抽象。种种【自我图式】就是【抽象之福】的具体体现之一。(详情参阅作者《心智何来?》一文)比如,对于小朋友来说,他们最早学得的【自我图式】就是好孩子、坏孩子。一旦将自我归类在【坏孩子】中,那幺,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扩大自己与【好孩子】的组间差别。

自我的时间维度


佛教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同样,在时间维度上,我们的自我也有着未来时态。马库斯在1977年提出自我图式论之后,于1986年,在众多实验的基础之上,系统提出【可能的自我】理论。于1986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的综述,已被学界引用三千多次。马库斯也因其在自我领域的贡献,荣获众多奖项。

如果说【自我图式】包含着我们人类关于自我的各种知识,那幺,【可能的自我】则代表着【自我图式】中那些偏未来的部分。

什幺是【可能的自我】?就是你对自我所希望、所预期、所恐惧。佛家有三毒,贪、嗔、痴。儒家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在西方心理学中,根据马库斯的定义,可能的自我是三我:希望我、预期我与恐惧我。比如:

* 希望我: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希望自己成为【高帅富】

* 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预期自己成为【中产】

* 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幺样的人或自我。恐惧自己成为【屌丝】。

君子有大希望大预期,大恐惧,然后付出不懈的努力,最终不忧不惑不惧,终成士人——济世以道。同样,小人则常怀小恐惧、小希望,戚戚一生。

平衡


金庸写大侠,常不是无所惧。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心怀大恐惧,但仍然一往直前。所以荀子曾言,君子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对于这些简略的中国文化词汇,在西方心理学中,常是更细致的操作性定义。

什幺是平衡?马库斯在研究中采取匹对计算,比如【期望我】是”有大量朋友“,那幺【恐惧我】则是”孤单“;【期望我】是”得到一份好工作“,【恐惧我】则是【失业】。马库斯的研究发现,那些观察到较多【期望我】与【恐惧我】平衡的孩子,犯罪率与不良行为较少。与自尊相对,平衡更能预测青少年不良行为。

从真实的自我到可能的自我们


在马库斯之前,大多数人被教导,在改变职业生涯之前,先要了解自己。你需要对自己的性格、需要、能力、核心价值和优先考虑的事项进行了解与详细分析。然而,这种做法植根于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人们有可能发掘“真实的自我”(true self)。

这些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成年初期,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个性结构。通过自我反省和心理测验,一个人就能更好地发现“真实的自我”,最终就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种对“真实的自我”的定义,实际上完全是在导向行为瘫痪——即一旦你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剩下的事情就是行动了。问题是,如果找不到呢?是否就永远不行动?

实际上,马库斯的研究告诉我们,你是由许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部分不仅仅像传统观念认为的一样,由你的过去决定,它很大程度上也会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以及你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真实的自我”植根于过去;而“可能的自我”则立足于现在与未来。一部分“可能的自我”通过你当前所做的事情和我们现在所在的公司确定;另一些“可能的自我”却仍然是模糊不清,只存在于你的个人梦想之中。

通过“可能的自我”的观念来反思,你会发现:


>1)你并不可能通过在头脑中的“反省”来发现“可能的自我”。人们是通过实践而不是通过“反省”来了解到自己“可能的自我”。  

>2)你需要甜头,过多的“反省”导致行为瘫痪。传统观念认为,痛苦(一种我们担心成为的“自我”)是变化的唯一动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痛苦会导致行为瘫痪。因为只有我们有了可以感觉、触摸和品尝到的诱人选项后,才会改变。  

>3)对“真实的自我”的执着导致多样性的丧失。如果一上来,就急于弄清真实的自我,往往还会导致行为瘫痪(paralysis),在等待自己豁然开朗的过程中,机会已经从你的面前溜走。  

软件开发有个术语,设计过度,迭代过慢,最终产品失败。【真实的自我】就相当于程序开发者过于追求基础架构的强大,从而思考过度,导致认知资源的衰竭,最终反而阻碍了行动,行为瘫痪,从而执着不前,难以迈入新领域——【可能的自我】所辐射的范畴。

我们可以看到,将这些自我,每年年初,画在这个树上:

这是一个小孩的图:

这是另一个小孩的图,这个图很有意思,它来自一篇研究【可能自我】如何提升学业成绩的,结果令人震惊,多样性带来了学习成绩的提升:

对于传统做法中的,你写下的新年目标来说,它是基于你的过去,【可能的自我】使用的【成长年轮】则是立足于既有的根基,尽可能让树延展开来,从而在【平衡】中,找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编辑推荐:

测试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