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心的广义
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基本学科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人最大的潜能在人的心里,心理学和佛学都想开发人的心能,为此应明确心的广义。
佛学认为:心为有情作用要具。其根据不一:下焉者,唯知意识为主;中焉者,兼知阿赖耶识为主;上焉者,方知法界性为主。前二皆属杂染心,后一始称清净心。杂染程度愈重,烦恼愈重,灵心愈昏迷,属于有漏的生灭法;清净心则灵明自在、潜力无穷,属于无漏的不生不灭法,可以随缘起种种妙用,永远不被迷惑。一切众生皆具上述三心,但一般人只知意识,智者方知阿赖耶识及法界性。禅学修持的目的就是:净化人的杂染心而为清净心。
众生虽同具上述三心,但随着杂染程度的不同,愚、智也有不同。夙根猛利者,虽尚未学佛,每能随缘流露类似佛学的道理——例如荣格对意识、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等的描述就都和佛学说的近似。
A. 意识和无意识
荣格说:“意识和无意识同样重要。意识是无意识的派生物,意识从无意识中显现。”荣格又说:“无意识是:我所知道的、但此时未想到的一切事物,我曾经意识到、但现在已忘却的一切事情,……有一天将出现的东西。”
佛学认为: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事物或曾经意识到的事情,其种子都藏于阿赖耶识中,名为种子依(心理学名为无意识或潜意识),此种子依在机缘成熟时会在意念中重现。
人人都会做梦,梦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心理学中常谈到梦境,但西方人对梦的分析远不及东方人,以佛学观点来分析梦更为科学,更有说服力。
佛学认为,意识(脑)分为五俱意识(即眼、耳、鼻、舌、身五根有所接触时,意识必同时俱起以了别对境,故名五俱意识。)和独头意识(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并未活动,而意识却单独流动,故名独头意识。)例如作文尚未动笔写时,先行构思是独头意识工作;动笔写文章时是五俱意识工作。以上二种意识发现的境界有如下三种:
(1)性境,即五俱意识发现的实际境界;或行者定中独头意识发现的实际境界;或修定行者梦中发现的实际境界;以及有些人有急事时,心灵有所感应,或当事人当时心浪较强,波动亲友之心,以致梦中独头意识发现实际的境界。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惠阳地区已经沦陷,商人志鸿往香港避难,并将其子寄托在良井亲友家中上学。一天晚上,志鸿梦见孩子被人掷死,惊醒之后,忧思难忘!……其时香港至良井沿途都有日军,电信不通,志鸿爱子心切,冒险绕路步行回良井,想弄清孩子究竟情况。回来一看,孩子果真死了,悲伤痛哭之际,其子本来已死了几天,竟当场涌出口鼻血。所谓心灵感应,其可信乎?以上即是说,意识发现的实际境界均名性境。
(2)带质境,梦中独头意识发现的境界带有原质,但由于联想,而致掺杂变态,故名带质境。例如,宋代名将韩世忠夫人原是艳妓,一天她与人约好,晚上三更到官府伺候某大官员,忽然梦见官府门前有虎伏地,醒后不敢轻意前去,乃远望官府,见没有虎,唯见一军士卧在石上。夫人心想日后此军士会发达起来,乃约为夫妇。之后,此军士果然成为虎将韩世忠。此即夫人梦中初见世忠相貌威武,继而联想他日后会成为虎将,以致在梦中将人变态为虎也。
(3)独影境。梦中独头意识循积习想入非非,或胡思乱想,以致所梦无非幻影,毫无实际,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即此一类。
佛学将诸多的梦,主要分类如下:
1、先见梦:荣格曾为一奥地利青年看病,并问他近来有无做梦?答:“梦见八卦图。”并把它画了出来。由于当时当地并无此等学说,令荣格感到难于解析。
佛学认为“念在未经历之境不起”,此青年必定曾经经历过与八卦图有关的事,其种子依(心理学名潜意识)藏于阿赖耶识中,当荣格和他看病之前,机缘成熟,就在梦中重现,这件事对荣格之后研究中国道家《易经》起了桥梁作用。
2、感通梦:例
(1)唐密四祖龙智菩萨知其弟子善无畏与东土有缘,令他来华弘法。正在途中,无畏大士心想:“必先降伏唐皇的心,来华弘法,才能顺利进行”……当晚唐皇梦见真僧,相貌雄伟,知非凡流,乃将其像画于壁间。之后,善无畏到访,其像貌与壁画相合,令唐皇对他非常尊重,乃拜他为国师,他即是开元三大士先行者也。
(2)黄庭坚号山谷,自小聪明能干,是大文豪,和东坡居士齐名,人称苏黄。黄青年时即做大官,官位相当于地区首长。黄一天晚上梦见一位老太太叫吃芹菜粥,他吃得津津有味。醒后仍觉口中有芹菜味,老太太的形象犹历历在目;使他感到奇怪!本想亲去查访梦中人,因知这是做梦,只好作罢。但到了第二天晚上,又做同样的梦,于是,他决定前去查访。
在街上他仿佛记得梦中的路,到了门口,果见梦中之家,他敲门,一位老太太出来,一见正是梦中人。乃问:“老太太,这两天,你是否曾叫某某吃芹菜粥呀?”答:“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她生前喜欢吃芹菜粥,所以我煮芹菜粥放在她灵台,叫她吃芹菜粥。”又问“你女儿生前爱好什么?”答:“诗词、文学、字画、歌舞都爱好,就是不肯嫁人!”说完,指着一个书柜说:“这是她的遗物,因找不到钥匙,至今尚未开来看过。”黄忽然忆起……乃曰:“老太太,您到您女儿住房的某处找找看。”老太太果然在黄所说的地方找到钥匙,老太太开柜,黄一见柜内字、画、文稿等,很合心意,好象自己曾经作过这些作品。又问:“老太太,您女儿死了多久?”答:“27年了!”黄时年26岁,一听“心中有数!”乃亲切而诚恳地说:“老太太,您年老体弱,无人照顾,很可怜呵!我觉得您和蔼可亲,想拜您为谊母,请您和我一起生活,由我照顾和供养您好吗?”老太太自然欢喜答应。黄庭坚此梦是感通和先见的综合梦。事后黄作诗云:似僧有发,似俗脱尘;做梦中梦,悟身外身。
3、先兆梦
(1)美国路杰思博士梦见总统肯尼迪被刺死亡的先兆梦:1968年6月2日星期天下午我从2:30睡到5:30,我梦见自己站在楼上窗前,面对纽约市的13林荫道和第6街,看见有一支送葬的队伍开过来,这支队伍很多人,他们举着旗,旗上最后的几个字“……肯尼迪总统遇刺”……我醒后,仍清楚地记得旗上的几个字……当天下午9时,我打电话给伯特尔德·施瓦茨博士,向他讲述了这个梦,并且说我感到鲍比·肯尼迪可能会在6月6日遇刺,注意第6街。
1968年6月6日早晨5:50施瓦茨博士来电话说“你的梦变成了现实!”……我和妻子打开收音机听到有关“鲍比·肯尼迪遇刺”的报道。(巴托罗缪·路杰思医学博士的梦感笔记)
(2)关于1983年4月4日广州白云机场飞机失事的预感:“1983年3月21日晚6时30分左右,我从学校回到家,准备复习功课,突然感到一架飞机刚刚起飞就坠毁在一片草丛中,当时我将这件事通知家人和一位高级人物。
1983年3月29日清晨,我似睡非睡又听见女播音员广播广州白云机场飞机失事的事……机号是0074,我再一次通知上述的人。
1983年4月4日7时30分上述女播音员的广播大家都听见了,有关飞机失事的消息,和我的梦感分毫不差。”(据北京女学生王健口述)
(她还给我看了某高级人物在飞机失事后给她的信……可见这件事是真实不虚的。)
4、颠倒梦
有意识则必有想,梦想即随梦中意识而来。又,“梦想”者,即梦中想念也,其境虚妄不实,有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凡夫梦境由想蕴生,固属颠倒,独影境。
B. 集体无意识
荣格说:“存在着集体的、普遍的和个体性的第二种精神体系。它在所有个体中,都是同一的集体无意识。”杨按:这和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近似。
荣格又说:“空与实相同。在无限充实中的正是虚空。空既是虚空的,又是充实的。……无限和永恒的事物没有属性,因为它具有所有的属性。”杨按:上列说法的含义和唐密说的“虚空藏”以及《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密意相似。
五、 心理学的修证和应用
荣格中学时代的作文本很平常,但有一次他用心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却被老师怀疑是抄来的。荣格初时觉得冤枉,怒火中烧,想与老师争论。后来,他反问自己:“我怎么能证实这篇文章不是抄来的呢?”他对这个问题的参究非常用心,有如禅宗行者参话头那样,最终得到“第二人格的觉醒”。“第二人格的觉醒和作用,对荣格来说至关重要:他的成就主要来自第二人格的力量。……”
荣格说:“我们不认为:一种心理学仅仅具有学术意义,或只寻求对思想、生活作无关痛痒的解释。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产生圆满结果的心理学。”有人问:“从何求得‘能产生圆满结果的心理学’呢?”荣格回答:“无需到外面去找,真理就潜藏在内在的人身上。所谓‘内在的人’,也就是‘第二人格’。”他又说:“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要用内心体验来实证理论。”
杨按:荣格说的“第二人格”同佛学说的“菩提”有少分相似之处。六祖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这和荣格云:“无需到外面去世找,真理就潜藏在内在的人的身上……”的意义是相同的。他是否参究过《六祖坛经》不得而知。六祖夙根猛利,常人无法比拟:六祖蒙五祖当面加持护念、为说《金刚经》,说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忽然大悟,一连说出了五个“何期”。六祖不识字,大悟之后竟能讲经,而且随问而答,反应神速,言必中肯,巧叶机宜。正由于他不识字而能讲经,才能显示出六祖所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妙用。
六祖“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处理人事问题的实例:
例一 法达参六祖的故事……
例二 石头希迁请示六祖的故事……
例三 六祖不受斩的故事……
例四 “遇满之难”的故事……
上述事例,可以说完全满足荣格说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产生圆满结果的心理学”。
荣格自从得知他的病人——那位奥地利青年梦见八卦图后,曾参究过道家和易经。他对此有何成就不得而知,但他对道家和易经的关注却引起了他的门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我国周朝的羌公、汉朝的张良和明朝的刘伯温(都是开国功臣)以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对人心理的分析都很到家。他们有共同的特点:“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前二句,是说他们修持心灵的方法;后二句,是说他们修持得来的心灵应用。兹以张良为例来说明他的修持方法。
张良大智大勇,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却又功成身退,因他看透了当时朝廷人物的心态。张良未出仕之前,曾拜黄石公为师。黄石公教他:“大莫大于修德,吉莫吉于知足。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弃短扬长。洁身自爱,勤奋修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沉治浮,劲气内敛。审时度势而行,不可盲动;动则目的明确,态度端正,思想集中,意志坚定,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张良谨记于心,自强不息。机缘成熟之时,明智而行,终成大事。
在上述四位著名人物中,刘伯温的心灵更为殊胜。
朱元璋得天下后,为了巩固江山,自有心计。他建庆功楼,准备于此楼封赏开国功臣。请柬将要发出之时,刘伯温正好在皇宫辅导皇子。临别时,皇后送他一包礼物。刘伯温带回家后打开来看,见是食剩的枣子和几个蜜桃。正在纳闷,三军元帅来访,问他收到请柬否,并问此事应如何处理。刘伯温即悟皇上的心计,乃随口答道:“紧跟圣后,卫国保家。”元帅走后,请柬派到。原来,朱元璋深知刘伯温的厉害,怕他走漏消息,所以最后才送请柬给他。而刘伯温从皇后送的剩枣和蜜桃会意到“趁早密逃”,于是,留书一封呈皇上,随即密逃。
开庆功会时,朱元璋左顾右盼,不见刘伯温,心情非常紧张。做过开场白之后,即借故先行离场。元帅见朱元璋离场,顿悟“紧跟圣后,卫国保家”的密意,乃暗随朱元璋之后离场。当他追及朱时,朱怒曰:“尚未散会,你为何离场?”元帅曰:“现已夜深,为了皇上的安全,特来保护。”话犹未了,庆功楼已是火光冲天,参加庆功会的功臣全部被烧死。朱元璋为了掩人耳目,又借故说李总管未保护好庆功楼以致失火,将他杀掉灭口。
为除后患,朱元璋又立即派人到刘伯温的寓所追查。见留有一信,信中说:他因急病严重,由家人接回故乡,以便落叶归根。朱元璋又派人到刘伯温的故乡追查,见其家人披麻带孝、哭拜刘伯温灵堂,乃回报皇上。朱元璋仍不死心,亲到刘伯温的故乡查访。在刘伯温曾经出过家的小庙,见到刘伯温写在墙上的诗:
天下汹汹正茫茫,何必收拾一家藏?
因果报应历不爽,得道兴隆失道亡。
朱元璋看后,顿感失落,心灰意冷,回宫不久即郁闷而死。
由上可见:刘伯温的心灵既保全了自己,又激死了暴君,因此他的心灵更为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