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1]是学会设身处地地以另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以真诚与平等待人为其先决条件。
——《心理辅导的一般操作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97页
同感是心理咨询的看家功夫,是换位思维的终极目标,也是心理咨询的魔杖。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05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同感就如同旧式的135、120型号照相机一样,需要不断地对焦来调整镜头的清晰度,否则同感就会给人含混不清、似似而非的感觉。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05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同感也如同火车轨道一样,如果咨询师不能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他就像两根铁轨永远不能并到一块去,那是同感的最大失败。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05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同感的成功表现是——来询者说出上半句话,咨询师能够准确说出下半句话。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05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同感的最高境界是——来询者无论说什么,咨询师都能说出他的心里话,令对方备感温暖。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05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同感就是情感对焦,同感就是思想并轨。同感就是通电!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05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同感达标的指标是:能跟着对方的感觉走,能调动对方的哭与笑,能准确接对方的话茬,能说出窝心话。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05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同感的话说多了就是在制造同感泡沫,所以宁肯不说话,也不要说错话。
——《一味同情不是帮助》《北京娱乐信报》9月2日
心理咨询中不需要同情,而需要同感。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位似的反应,它包含了对来询者处境的怜悯,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似的反应;而后者则是客位似的,完全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的反应,因而是平等的,共鸣似的反应。所以咨询师在谈话中切忌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态度。
——《心理辅导的一般操作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98页
心理辅导过程中要不断有的心灵“和声”[2]。在心理辅导的开始﹐辅导教师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一上来就急于说教来询者。那么做﹐可能会使对方感到恼火和失望﹐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的心。因为你尚未给人家倾诉的机会﹐也没有真正了解到他的烦恼和苦衷﹐怎么可以获得他对你的信赖呢?而人在未宣泄掉自己恶劣情绪之前﹐是难以与人深入沟通的,这实在是人之常情。
——《心理辅导的常用技巧》《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163页
心理辅导要先共鸣,后行动。而有了思想共鸣,来询者才会心悦诚服地执行自己与咨询者商定的行动计划。这一建立思想共鸣的过程﹐就是心灵上的“和声”。
——《心理辅导的常用技巧》《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163页
所谓真诚﹐即是辅导教师在受导学生面前不摆架子,不故作姿态,不以势压人,不自以为是。对于受导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与棘手的问题,辅导教师也是能答多少就答多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不会因为维护教师的面子不懂装懂,或强加于人,令受导学生望而生畏,不敢讲实话,讲真话,终而影响辅导的顺利进展。
——《心理辅导的一般操作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101页
辅导是人际心灵的沟通。辅导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内获得受导学生对自己的好感与信任,建立起思想沟通的基础,不表现出充分的真诚是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开端的。
——《心理辅导的一般操作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101页
人在面临精神痛苦与困惑时,往往希望别人多听自己讲话,认同自己的痛苦,理解自己的苦衷,而不愿受人鄙视与斥责。由此,咨询师切忌淡化来询者面临的困难与痛苦,那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到头来会使来询者在今后处理同类问题时留下无穷的遗患。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05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初入道者在同感上通常犯有两个毛病,一个毛病是过分关注来询者的感觉而制造出一大堆同感泡沫,于同感共情无实际的帮助;另一个毛病是过分认同对方的想法而设置了重重的同感陷阱,错失了面质来询者的时机。
——《一味同情不是帮助》《北京娱乐信报》9月2日
同感可以是机智的表现,也可以是幽默的语言。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05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同感共情是为了来询者能够开放自我,心理不设防。
——《谈心理咨询同感力》(2005年1月29日)黑龙江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研讨会主题报告
生活中的一般安慰和劝说﹐往往仅是想让当事人尽快忘掉那些痛苦的经历﹐劝他们不要再回忆啦﹐要往前看。其做法固然用心良苦﹐却无助于真正解开他们的心结。这种非同感性语言正如人们常抱怨的那句话一样﹕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想从哈佛大学转学》《登天的感觉》 第63页
对于当事人来说﹐过去的伤心事﹐在尚未谈出来﹐说清楚之前﹐是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痛苦的往事﹐是想谈清楚的﹐以获得理解和解脱。若是他们没有谈﹐不意味着他们不想谈﹐而可能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当的机会和对象﹐或可能他们尚存顾虑﹐未有勇气去谈。人们只有想明白了﹐才能从根本上甩掉包袱﹐放松精神﹐获得平衡而不再沉溺于对往事的追悔和懊恼当中﹐不得自拔。
——《我想从哈佛大学转学》《登天的感觉》 第63页
空谈问题不谈情绪﹐会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空谈情绪不谈问题﹐又会使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两者应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我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登天的感觉》 第39页

[1] 同感指咨询者与来询者沟通思想、感同身受的技巧。
[2] 和声指将各种乐器奏出的音乐协调在一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