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见到演讲会场挤满了听众,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站在墙角边,有的站在门外的楼梯上……内心就非常激动,也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原来这么多年来,不论是在写作,还是在培训、演说的领域里奋斗,如果不是有这么多人热切地支持我,我是没有机会站在拥挤的演讲会场的。
在演讲会场上,有时我们大声欢笑,因为找到了共同成长的新契机;有时我们情不自禁地落泪,因为聆听了一位听众勇敢的告白;有时我们彼此拥抱,因为发现了在这世界上居然能找到心灵如此契合的人,这是多么难得呀!
这些年来,有一句重要的话一直陪伴着我成长,那就是“做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心里明白“努力”的重要性,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对选择”。
在写作和讲演授课领域,我选择了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以“家庭”为重
我是一个随时根据家庭需要而调整脚步的人,我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纳入家庭规划之中,所以,不论是我走上“巡回演说”的生涯路,还是我分段完成留学美国的学业,都是为了家人的幸福。如今回头来看我的人生经历,我所付出的一切仍是值得的。
在这里我要谢谢我的先生和两个儿子,他们以我为荣,同时给了我最大的动力,使我勇往直前,走到了越来越没有“后顾之忧”的阶段。
二、以“内化”为重
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的嗅觉也是敏锐的,所以,多年来,我不断地内省和观照自己。我也问自己:如何使自己“所说的”和“所做的”内外合一?
我深知身为公众人物,一句话,或一个行动,都可能会影响许多人对自己、对家庭,或对工作的看法。我如何让自己和别人更真诚地相处?我如何“不带批判的眼睛”去看待人、事、物?我如何坦白自己也有过“跌倒再爬起来”的心路历程?这些都成了我的人生功课。
三、以“分享”为重
自从我确立了以“把好的影响分享给更多的人”为终身奋斗目标之后,在“好的影响”方面,我持续地以看书、进修、请教别人、和国际友人相处来扩展自己的心胸与视野,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学所会的,和读者、听众做直接的分享。老实说,如果不是平均每周有六场演讲,我所接受到的第一线的信息就不会这么丰富。
在1993年左右,当时台湾地区还没有爆发EQ热潮。然而在演讲现场,我已经听到不少听众问:“面对不喜欢的人,我该如何调整情绪?”“孩子做错事时,我该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后来在电台节目的Call-in现场,听众也有许多类似的询问,因此引发了我深入研究情绪管理的兴趣,我开始大量阅读相关书籍。
1994年,我赴美留学,同时也在某些报纸的相关版面写情绪管理专栏。在计划中,就是预备结合我的写作、演说、“身心调整”课程,和在美国读书时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写出一本读者真正需要的“主题书”。同一个主题,却从不同的角度同时进行写作,这在我是首次的尝试。尽管后来台湾也出现了EQ热潮,但我仍然坚定自己的脚步,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卷入一窝蜂的行列。我的目标就是要写出一本专业却又活泼,实例丰富,读者也不难自我观照的“主题书”。
如今,这本书终于完成,我很希望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和我一样,有和自己久别重逢的亲切感,也有更清楚自己情绪走向的惊喜。
全书分为七部分,包括“情绪探索”、“找到情绪原点”、“工作情绪管理”、“恋爱情绪管理”、“亲子情绪管理”、“情绪管理的秘诀”和“我的情绪成长路”。其中,“找到情绪原点”还包括了“EQ作业”,非常方便读者进行自我探索和自助成长。
我要好好谢谢每一位读者朋友对我的支持。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很奇妙地,你我就这么“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因为我相信你和我有相同的特质——在自我探索的成长之路上,渴望追求“更上一层楼”的生活质量,同时渴望对自己的情绪能进行更好的管理。
另外,在此也要感谢所有提供给我案例的演讲现场的听众朋友和“身心调整”课程的学员们,因为你们的信任和倾诉,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附注:书中极小部分的姓名是征求当事人同意,以本名出现的,其他大部分的人名,为了尊重当事人的隐私而未使用真实姓名。)
还要感谢我亲爱的妈妈林局女士。妈妈,谢谢您,这几年来,您终于领略了我的努力和成就。虽然您不擅长言辞表达,但是我已经深深感受到您“以我为荣”了。妈妈,我爱您!
情绪便秘
情绪仿佛是生命的河流,蜿蜒曲折地流经我们的人生、穿过我们的生活。能够和情绪做好朋友的人,情绪的河流往往是轻松、喜悦、活泼的。无法和情绪做好朋友的人,情绪的河流往往是沉郁、起伏、不安的。
为什么有些人有“情绪便秘”的现象呢?美国著名外科医师希格尔曾表示,一个人如果无法表达出内心的冲突,生命机能运作将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设法打开心灵和身体的沟通管道,将正面情绪的信息送进心里和体内。那么如何打开这个被堵塞的沟通管道呢?方法就是“情绪调整”。
“生气”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负面情绪之一。曾经有一回,希格尔医师正在为患者诊病,突然走进来一位怒气冲冲的精神病患者,对着希格尔医师作出攻击的架势。希格尔医师镇定地站起身,看着对方的眼睛,带着慈祥的微笑说:“我爱你!”转瞬间,那位精神病患者仿佛吃了颗定心丸,不再愤怒,不再攻击,并且转身离去。
这戏剧性的一幕,不只是表现了希格尔医师的机智和爱心,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探视到一位原本气得无法控制自己的人,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脆弱,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人是带着不满、愤怒长大的。因父母偏心而生气、因兄弟姐妹占有我们的东西而生气、因师长不公平而生气、因好友背叛自己而生气、因自己不够好而生气……
但是,如果我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不论是我们回溯童年的不足,还是渴盼此刻的重新调整,我们总有方法将“负面情绪”导向“正面情绪”。
(作者:吴娟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