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说立波秀与中国好声音:不约而同的集体轻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和国庆节,澎湃汹涌的旅游潮更像是一场庞大的集体轻躁狂发作,安全事故频发让人悲哀。

最热闹的,莫过于中国好声音总决赛,残酷的竞争,无情的PK,歌手个个泪洒赛场,好一个你刚唱罢我登场。最终胜出者只有一名“好声音”,但登上巅峰之端,又怎知不会是“高处不胜寒”悬绝而孤独?

中央二台的新推出的“小崔说立波秀”国庆专集,两位重量级的南北脱口秀名人的斗嘴,更是让双节变得喜庆而同时又充满了黑色幽默。

好声音:一场“重口味”集体轻躁狂


在好声音年度总决赛中,吉克隽逸是我最看好的歌手,她选唱的《不要怕》非常好听,这是导师刘欢特意为她挑选的。因为这首歌是来自吉克隽逸的凉山彝族的原生态歌曲,可谓原汁原味,这首歌由彝族的凉山姑娘吉克隽逸来演绎,真的是非常的纯净和安静。好的歌,一定有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表达,自己的演绎。而所谓好的歌手,是能够如实如是地将这种歌曲的本质演绎和传递出来,这样的歌手就是歌唱家,这样的声音才是真正的好声音。

然而,真正的好声音未必都受欢迎,未必真正符合现代人已日渐麻木的重口味。

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各种模仿,迎合,怪异,均被定义为好声音,因为“太独特”,因为“独一无二”,因为“太像了”。人们可能更需要、更欢迎像吴莫愁那样能吸引眼球,能撩拨人的神经,能发出含混不清带点儿诡异的“重口味”歌手。就像是现在改良后的川菜,越来越受欢迎一样,人们不但需要重口味,而且需要更加“新鲜”的重口味。

莫愁,多么具有象征性的名字!莫愁,是人们内心对躁动,对恐惧,对焦虑的祈祷和表达。

哈林说,好的歌就是能够打动人的歌,动人。在我看来,动人有两种解释,一是感动人,另一个是让人听了歌可以动起来,High起来。

有的歌能够让人感动,但不一定能让人动起来High起来,而是让人安静,让人感到被理解被满足;而让人动起来的就不一定只有歌曲了,比如,摇头丸,大麻,致幻剂,还有成功学,某些魔力般的灵修,都可以让人兴奋莫名,犹如置身物外,完全忘我。

让人感动的歌会带给人宁静和力量,而让人动起来的歌可以让人兴奋,甚至迷醉。这种兴奋,未必都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在现实中,这种兴奋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集体轻躁狂,一种对现实不满又无从表达的抑郁的无意识防御,于是有了集体狂欢的躁动,就有了网络流行句――“再不疯狂就老了”的惊呼。

生命的本质是安静,无染,不喧哗的,但自有其活力、创造力和丰富多样性。而作为现代人的生命,从出生开始,就被喧哗,躁动,空虚,苍白所包围:抢资源,上好的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出国镀金,找个好工作,觅个好姻缘,养个有出息的孩子,然后重复或修补父母的人生模式……这样的人生,何其苍白单调,与生命丰富多彩的本质相比,真的值得一过吗?

怎么办?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无力改变!

抑郁吗?焦虑吗?恐惧吗?不愿意!

不愿意又怎么样?抵抗,防御,结果反而是不约而同的集体轻狂躁动。这种集体轻躁狂,是对现代文明社会的空虚,无聊,苍白的一种防御,而呈现出相反的虚假样貌:丰富多姿,靓丽光鲜,充实快乐,歌舞升平。

过度追求物质,沉溺虚拟空间:在人与人的沟通日益缺乏和隔阂的现状下,网络和手机却越来越发达,人们真的那么需要那个“缺了一个口”的苹果吗?人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沟通吗?现代文明,让荒谬成为一种现实。

小崔说立波秀 分裂又绝配的组合


“小崔说立波秀”真是绝配,一个幽默诙谐在台上摸爬滚打使出浑身解数,一个曾经重度抑郁症如今在台上冷静审慎。这个节目的无意识组合,反应的恰似国人集体的精神现状:分裂之下的一种弥合的愿望。

周立波清口秀的走红和受欢迎,是因为人们需要笑声,需要有一个能够表达自己心声的代表和出口,需要对自己进行小丑式的批驳和嘲笑,需要对内在的焦虑和恐惧进行重重防御。而人们防御的,正是名嘴崔永元无法回避的强烈抑郁感。

崔永元的抑郁,是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那个侃侃而谈的,成功的名嘴崔永元没有那么坚强,没有那么强大,没有那么优秀。崔永元是聪明的,他可以允许自己抑郁,允许自己走下事业的舞台,这样,他也获得了充足的时间休息和思考自己的人生。

崔永元的抑郁也许还没有好利索,他说自己还在吃镇定剂,但是他还是能重新站了起来,这大概就是不那么乐观的生命真相了――好中有坏,坏中有好。

如果只要好,不要坏,分裂到最后的结果不是抑郁,就是躁狂。而现代人的无厘头忙碌正是一种轻躁狂的表达,是对焦虑和抑郁的防御,美国作家科德雷尔在《忙碌的陷阱》中说的:“我们狂乱的日子其实只是抵御空虚的篱笆,我们并不愿意这样生活,这是我们相互逼迫的结果。”       文/武文

编辑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