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24热线:世界预防自杀日,重拾对生命的敬意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全球第一个“预防自杀日”。自杀问题在中国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自杀已成为中国青少年的第一大死因。 

日前,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林昆辉在上海发起了首个旨在防止自杀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希望24热线”,有望于12月2日开通。林昆辉介绍,“希望24热线”于去年10月开始在上海筹办,将由100位接受过完整危机干预专业训练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年24小时轮值接听。另外,还有150位专业宣讲员将深入社区、学校、办公区域,普及和宣讲危机干预的种种方法。

由于自杀一词在交谈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提到,所有人们可能以为,这个词的意义已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给它下定义是多此一举。但是,实际上,日常语言中的词,就像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一样,始终是模棱两可的;读者们如果按照他们所接受的惯用法来使用这些词,而不给这些词另作详细说明,就可能陷于最严重的混乱。

什么是自杀?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深受学者的重视。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增高。涂尔干认为“凡是受害者本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即可认定为自杀。涂尔干还依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利他性自杀、自我性自杀、失调性自杀、宿命性自杀。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情绪型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关于自杀的误区


1.“说自杀者不会自杀”

事实上,8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明确表示自杀企图,或做出许多与自杀有关的暗示和警告。

2.“自杀危机过后就不会再自杀”

事实上,不少自杀者发生在所谓“情况好转”后的头3个月内,那时当事人有足够的能力将自己病态的思想和情感付诸行动。

3.“不能与有自杀可能性的人谈自杀”

事实上,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自杀企图,对其自杀的危险性进行正确的评估,使他们体会到关爱、同情、支持和理解。当然,谈话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最好不要涉及有关自杀的方法。

4.“自杀的人都有精神病”

事实上并非如此,给自杀未遂者贴上“精神病”的标签,会使他们觉得受到了侮辱和歧视,往往成为他们再次自杀的原因。

5.“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

事实上,自杀者即使不能被诊断为精神疾病,至少其心理状态是极不稳定的。因此,在处理自杀者躯体问题的同时,应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适当的精神药物治疗。

6.“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

事实上,部分自杀未遂者死亡愿望很强烈,只是自杀的方法不足以致死或抢救及时。这些人再次自杀的可能性最大。

自杀的心理与社会原因


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自杀死亡原因中的重要性相当,但在自杀未遂原因中社会因素相对更为重要。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与自杀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家庭矛盾是与自杀相关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这些结果对于了解与预防自杀有着重要意义。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调查显示,有精神障碍者、有夫妻矛盾者和经济困难者是最容易自杀的三大人群。

据报道,在中国,青少年人群和女性人群是自杀的主要群体。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北京高校心理素质研究会副秘书长聂振伟副教授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大,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

现代妇女身兼多职,给她们带来了不同的压力,而可能导致抑郁症。关于我国妇女自杀比较多的问题,著名妇女问题专家、红枫女性心理咨询中心的林亚男女士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妇女整体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又容易受情绪影响。妇女除了要在工作中接受和男士一样的社会竞争压力之外,还要做好家庭主妇,她们过得特别累,有许多妇女还常常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此外,妇女还受到来自子女方面的压力,一旦子女学习、生活遇到问题,做母亲的就很容易自责,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自杀的预防


聂教授说,预防青少年自杀决不是青少年的个人行为,除了要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外,学校和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自杀方面做到“共同参与”至关重要。 

在林亚男女士看来,减少女性自杀事件的发生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妇女应当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及时寻求社会的支持,比如在感到比较压抑的时候,她们应当多寻求亲友、家人的支持与帮助。第二,应当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社会介入多的活动,不能太孤僻,把自己束缚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曹连元坦言,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降低自杀率的方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人们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这些因素包括:良好的自信心、足够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稳定而幸福的婚姻。

目前,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另外,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电话咨询,或进行专业干预,也是防范措施之一。

 延展阅读:自杀的三级预防


自杀的干预主要在预防,预防自杀可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指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展。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管理好农药、毒药、危险药品和其它危险物品,监控有自杀可能的高危人群,积极治疗自杀高危人群的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人群应付困难的技巧。

二级预防:二级预防主要是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通过心理热线咨询或面对面咨询服务帮助有轻生念头的人摆脱困境,打消自杀念头。

三级预防:三级预防主要是指采取措施预防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发生自杀。

心理学与生活:自杀的传染性


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不少研究都介绍过因影视、广播等媒体详尽报道一些自杀事件,而使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者增加的事实。日本曾出现一位走红女演星跳楼自杀事件,此后的几个月中,连续不断出现采用类似方式而自杀的事件,其中女学生居多;筑波大学发生过一男性教师从理工大楼7层跳楼自杀,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后以同样的方式自杀3人。

研究表明,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对1973年~1979年美国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的研究报告指出,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确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越多媒体报道,内容越详尽,则引致自杀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杀率上升约13%,男性上升5%.

学者们认为最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征: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对自杀而引致的身体伤残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杀者生前长期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将引发自杀的原因简单化;自杀者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使人误认为自杀会带来好处等。

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学者们强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该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以便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正确处理困难的方法,自杀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编辑推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