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刚导演的最新力作《北京青年》,在这些天又卷起了轩然大波。剧中青年何东的一句“重走一回青春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灵?想想这句极富现代年轻人前卫思想的话,再看看身边的大多数80后们,按程序都应该进入了结婚生子这样成家立业的套路,还在结婚的门前没边没谱的都被冠以的帽子。
赵宝刚对当下年轻人的内心脉门拿捏得很准,《北京青年》的确是一个探讨该如何选择青春的命题。《北京青年》展示给观众的就是年轻人认识自己并完善自己的过程。这是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也是《北京青年》的精神所在。
思考自己的生活:这样的青春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吗?
《北京青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李晨饰演的何东。这个看起来有些刻板矛盾的人物刚一出场便“惊天动地”。他做了一件很多当下年轻人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在婚姻登记处公然“逃婚”。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这是一件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当你看到李晨抽走结婚证的那一刻,你又会为他的艰难选择而感到庆幸。当一个人迷失或即将迷失自己时,一定要做出让自己坦然的选择,不然将追悔莫及。赵宝刚的《北京青年》做了很多这样的选择。
何东这个角色是抛给观众一个话题,让他们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是不是需要改变一下。当然,观众们倒是未必真的要像剧中人物那样去做。但事实却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做着与何东一样的事,他们行走在世界各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他们有着全天下屌丝们共同的梦想——决不能残忍地虚度青春。
学点心理学:自我意识及自我发展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成年期的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自我发展的一种水平。
1、遵奉者水平 遵奉者就是按规则行事,个体的行为服从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了社会规则,就会产生自责感。这是由于处在这个水平的个体具有强烈的社会归属需要。中年期只有少数人处于这一水平。
2、公平水平 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已经能将社会的、外在的规则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即规则内化于己;个体具有自己确定的理想和自己设立的目标;形成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发展了自我反省思想;开始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但思想认识具有二元性,倾向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地区分为对立的两极,如要么具有独立性,要么具有依赖性。
3、自主水平 这一水平的突出特点是,能承认并接受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对这些矛盾和冲突表现出高度的容忍性。如认识到在自我评价与社会规则之间、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之间,不会总是和谐一致,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在人际关系方面,能认识到既要充分尊重个人的独立性,也要看到人之间的朴素的依赖性。
4、整合水平 达到这一水平的个体,不仅能正视内部矛盾和冲突,还会积极地去解决这些冲突,他们善于放弃那些不能实现的目标,而进行新的选择。这是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只有少数人的自我发展能够达到这一水平。
拷问自己的青春:我的青春还有别的选择吗?
在《北京青年》中,由李晨饰演的大哥何东与当下的许许多多年轻人一样,生活在一个普通而殷实的家庭,看似一切都在通往幸福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实则生活空间的狭小与平淡已经让他无法喘息,而最终下决心与所拥有的一切告别,重新选择自己青春的可能性。
《北京青年》鼓励年轻人“勇敢改变”,挖掘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体验生活的本真并磨练自己,再带着开阔的胸怀与眼界回到生活中来,以全新的心态、胸怀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不是鼓励青年人盲目出走。如果你对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很满意,很快乐,也不必为了改变而改变。”赵宝刚说。
用自由的生活和自由的价值观对抗悲催现实里的一切不如意,或许是《北京青年》给当代青年人最积极的提示。何东和《北京青年》让屌丝这个词不再晦气窝火,而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