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媒体上一再出现子女殴打父母的新闻报道,几日前亚心网再次报道,乌鲁木齐市新民东街宏大广场附近,再次上演90后少女当街殴打母亲,直刺以孝为先的社会神经。看客也在争论,这到底是道德的缺失,还是教育的漏洞…..
事件回顾:
亚心网报道,8月23日在乌鲁木齐市新民东街宏大广场附近,一名年轻女子手推、脚跺同行的中年女子,当路人上前劝阻时竟得知,两人是母女关系。“女孩子还凶巴巴地说,‘谁劝,我打谁’,最后大家纷纷指责她,她扔下母亲就走了。”
事件发生后,有路人拍下照片并发布到了亚心网民生论坛,引发了网友热议。网友“CCXR”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母亲被打是母亲的教育出现问题,是平时太过纵容女儿的原因;而网民“S”则认为,就算父母有天大的不是,做女儿的都不应该动手,因为生命是父母给的。
这个事件牵涉道德、教育等问题,这正是网友热议的中心话题,在此我就不多置喙。我关心的是暴力问题,我关心的是如果被打的母亲就是我们自己,殴打我们的正是我们的子女,亲,你当作何感受呢?
我想,当我问到如果躺在地上,被跺的正是你自己的时候,很多人大脑一定瞬间短路。很简单,因为我们从来没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不相信这个问题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相信,至少目前你的肉体确实未经受这样的待遇,但我们的父母呢?我们有暴力相加于我们父母的身体或精神吗?
调查:你对你的父母有过暴力行为吗?
在我们眼中,父母恩重如山,唯恐孝之不及,生怕子欲养而亲不待,试问:我们怎么会对父母有暴力行为呢?当然没有,我们都是如此坚信的!
看官,你对暴力的理解可能限于肢体上的冲突,就像网上争议中的女孩对母亲连推带跺般,这是很极端的暴力,但暴力却不仅限于此。
当父母问你怎么每天起床都不叠被子,你有微微地撇嘴,用很不屑的眼神扫视她吗?
当父母在电话里叮嘱你记得吃早餐,你有“知道了,知道了”连声嚷嚷应付着,照样不吃早餐就上班吗?
当父母催促你早点结婚生孩子,你有不耐烦,忍无可忍,大声喝止吗?亲,你离大打出手已经不远了!
不屑、应付、喝止、大打出手,都是暴力行为,差别仅在于社会对每种暴力行为的容忍度不同而已。在这里,我们的认知和实际行为发生很大的偏差,我们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爱我们的父母,我们并不是那么关注父母的健康、幸福,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形象——做个孝顺的人。
心理学观点:对父母既爱且恨的矛盾心理
——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关系
对那些殴打父母的孩子,我们恨不能口诛笔伐,打翻在地,跺上几脚,临走仍不忘回头淬一地吐沫。可临到我们自己,我们为何仍身不由己地暴力相加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孝顺的父母?
这和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有关。在父母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置于完全依附家长自己的位置上,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斥骂、棍棒随之而下。
那时孩子在顺从中慢慢学会暴力对抗。沉默,便是最常用的一种对抗方式。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的养育风格容易形成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关系。儿时的需要常被忽视,儿童对父母常会表现出矛盾心态,既寻求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成年后,需求得不到满足,和父母常有肢体冲突。
呼吁:尊重孩子——教育孩子的良方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现在有些年轻父母由于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需求认识得比较到位,在日常生活中能尊重孩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虽说也知道一些尊重孩子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对不少家长而言,学会尊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想学就成,它应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花费百倍心思,万般功夫,真正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作为家长,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爱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这实在是特别有效的教子良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