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是很火不错,可是慢慢地火得不太对劲。先是选手真实身份被质疑,后来对评委挑选感觉不公平,最后是16强名单的泄露。《中国好声音》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作为《中国好声音》的忠实观众,知道了16强名单后感觉特沮丧,虽说听歌还是一样听,但是完全没有当初的刺激感。而泄漏榜单事件又引发了观众的质疑,《中国好声音》也被推上了风头浪尖,并真正火了。泄露事件,究竟说明了什么?
看不看剧透,这是个问题。
想看剧透的同学们,好奇害死猫
网上的16强泄露名单很多人都看了吧。每次一有这种泄露,我们就会激动然后去找了看。有时候看推理小说,也会偶尔先翻到最后看谁是凶手,再反过来边看边找凶案证据。说白了,这些都是好奇心作祟。
心理分析:关于好奇心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好奇心就是人们希望自己能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对喜欢看推理片的同学,推荐
我不要看剧透,看了就没意思了
本来,一个比赛,谁赢谁输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看导师犹疑不定不知怎么选和选手争锋相对不知谁胜出,这是多大快人心。而剧透,剥夺了这种乐趣。知道了谁是胜者让一切看起来很作秀。俗语说,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吃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都是一个道理,与欲望的斗争嘛。
心理分析:关于延迟满足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当不知道结果时,我们靠着自己的猜测推断来满足那种参与的快感,而一旦知道结果就变成彻底的观众,那种品头论足的满足感就此消失。
看来剧透什么的,还是少看的好啊。虽说做什么都追求过程不在乎结果,但是全心投入到最后一起得知结果的那一刹,就像春晚的倒计时,明知道老套而规律,但仍会乐呵呵地参与其中。我们会跟着一个选手一起成长到最后,那种满足感是提前得知结果所不能带给的。
舆论焦点:成功与质疑是双生花
每当这个社会有什么成功的人或事,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支持和反对的同时浪潮。08年的刘翔,当初的章子怡,以前的超级女声,包括现在的《中国好声音》。当一个人或一件事取得巨大成功时,一定会有巨大的质疑与批判。成功者永远也是舆论的中心点,为什么呢?
心理分析:
一、嫉妒:摧毁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嫉妒就内心感受来讲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则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则表现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
不是只有女人才会嫉妒,所有人都会。其他节目组看到《中国好声音》红了,于是在网上制造不满也是有可能的,这几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竞争方式;而那些看起来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的选手,甚至还不如自己,凭什么就这么运气好红了?网络舆论时代,谁都可以将自己的不满偏见与虚假信息发泄传送。但是莫忘了,嫉妒者永远看着自己的不足而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嫉妒,摧毁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二、酸葡萄+甜柠檬:阿Q精神一直在
“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与酸葡萄相反的,另一种自卫机制是甜柠檬,此方法是指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
这两种心态,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为自己的所作作为开脱,既是通俗的“精神胜利法”。相对来说是很自我的方式,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看到那些成功,而用自己没有,于是对自己说,我要是上去唱也可以,不去是因为不想出名。选手们的背景被扒出来是因为我们希望看到其背景,然后证实以及对其的猜测,或是看到选手也曾有过悲惨的过去而获得满足的心安。
我们不是不能阿Q,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不足,你大可不必拿别人的优点来比对自己的不足,"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不要一味的去比对别人,要记住,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你,而其他人都是无关紧要的。人的目标,永远是成为最好的自己,而那些貌似发光的强者,在有天你回头看时,也不过如此。
《中国好声音》办了这么多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娱乐,除去那些背后的争议与浮夸,它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的综艺节目,唤醒了我们对声音的感动和激情。在质疑声中,它依然傲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声音,还有选手们的学习与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从选手身上看到自身的不足,并将自己变得更好。
声音的魔力:好声音蕴含的力量和声音的感动
在以声取人的舞台,“好声音”表达的自我和内心故事
这里唯一的标准就是好声音所以这一刻只需要投入吟唱。除了唱功和技巧,在每一个草根、资深专业、“幕后”的好声音里,表达出了个人的经历和故事、感受和气质、心态和人格。
在别人的歌声里,我们听自己的回忆
四个评委导师常常被好声音们唱哭,潸然泪下,兴奋不已,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同样泪流满面,情不自禁。音乐能直击人的心灵,当音乐的曲调在耳边划过,一个无意识的声音或语调,往往也包括若干自己内心的秘密。这时候,歌曲成为我们表达自己的工具,如果你听了某个好声音后,特别有顿悟感,因为你在那里面看见了自己。
转椅的魔力: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刻需要别人的转身
看草根的一夜蜕变,每个人内心的成功欲望
2012椅子很忙,转椅具有了象征成功和认可的魔力,转椅=I WANT YOU=名师指点=他人认同。当导师转身时,犹如完成了从失意到成功的蜕变,诗意一点说是“相信梦想,相信奇迹”,说白了就是一夜成名,这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当我们无法实现自己蜕变时,便把这种情感投射到一个个选手身上。于是,以前我们在电视上是看别人(精英),现在我们是看自己(草根)。
盲选到双向选:温暖的选才规则带来巨大满足
当你看着这个世界时,你可能是悲观主义者;当你看《中国好声音》时,你会是乐观主义者。在生活的各种竞争中,我们常常面临的事淘汰制和炮灰命运。现在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出人才的机制。“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你能够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建多大舞台。企业与员工若站在平等的地位,从雇佣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这是中国好声音启示的管理心理学。
I Want You的秘密:如何让别人Want you?
技巧未必赢:学会遗忘+选对你的“那首歌”
那些技巧很好的专业歌者,却大多没有赢得导师的转身;而一些落选的选手,在演唱了别的曲目后,引起了导师们的连声赞叹可惜。技巧未必能赢,成功还需动人心。
什么是最厉害的技巧?答案是没有技巧的技巧。别人觉得你没有技巧,你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想要改变和突破的秘笈是:学会遗忘一切技巧,选对适合自己的角色风格,真实的自己才动人。
声音是张特殊名片:培养声音的力量和魅力
声音决定了38%的第一印象,是你递给别人的一张听觉名片,当人们看不到你的人时,你声音的音质、音调、语速的变化和表达能力决定了你说话可信度的85%。
有力量的声音传递一个有力量的人。有时候光是听一个人的声音,就构成了足够的诱惑力。学习声音培训和印象管理,可以提升个人吸引力。
选对你的“舞台”和对路的导师
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立体展示了一个识人、选人、育人和用人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职场中,选对自己的行业领域和适合的导师,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
《中国好声音》仍在进行,而我们也将继续关注。我们期待着更多打动人心的歌曲,也期待着,真正的返璞归真的声音和心灵。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