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脱口而出的一个字、一声尖叫、一声抽噎或者大笑就把我们暴露无遗。我们罩得好好的面具就这样应声而落!精神分析师穆萨·纳巴蒂说:“人跟自己声音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系,这中间有他对自身形象的一种期待。因为通过声音这个沟通工具,表达出来的是人内心深处的状态。”
过去的种种经历都可能经由声音浮现出来。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路为例。有这么些人,别人的回答会让他们感觉遭到了斥责,而他们的感觉并没有欺骗他们。为什么?这或许可以归罪于他们的声音,它在对别人发出邀请——“责备我吧!”而这种情形很可能源自童年时期与父母未解决的冲突。
又如刺耳、沙哑的声音,它们的主人是在竭尽全力宣告自己的存在,用这种声音来不断呐喊:“我存在!在你们中间有我的位置!”这种声音的主人往往意识不到,他们的声音带给周围人多大的侵扰!
法国声音整形专家让·阿比特波认为:“这样的人通常是要证明什么,向自己证明,也向周围的人证明。”
面对这样的人,他的建议是说真话:“有两种方式,你或者告诉他你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你或者跟他说你的声音让我很累。确实,太尖利的声音让人难受。”
我们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我们的声音会随着谈话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从事媒体工作的木兰说:“我有一个同事,当我跟她讨论工作时,她的语速很快,声音绷得紧紧的,甚至有些刺耳。但只要我一问起她的女儿怎样了,她的声音就立刻慢了下来、软了下来,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
每个人的声音也会依据谈话对象、具体情形的不同而变化。声音是“情绪和个性的扩音器”。在面试时颤抖的声音,在生气时变得尖利的声音,在演讲时为了克服怯场而特意提高的声音……声音的这些戏法可能会让人猜错我们的年龄,甚至性别,但绝不会让人搞错我们的情绪!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地利用声音。爸爸会提高音量让争吵的小孩安静下来,妈妈会轻言细语让恐慌的孩子放下心来,老板会用长官的语调让员工变得服服帖帖,售货员会放低音量来诱骗举棋不定的顾客,而爱侣之间会“奶声奶气”地说话以带给对方安全感……
28岁的杨贝负责集团的对外联络,她很善于在电话中利用自己的声音:“如果电话那头的人很讨厌,我会用跟自己平时说话完全不同的调子说话。当我需要从对方那里赢得什么时,我不会用查号台小姐那种甜得发腻的声音,而是一种很有礼貌很有教养的声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