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来电?你感觉过手机“幽灵震动”吗?

 

你是否常常误以为口袋或包包里的手机在震动,但事实上手机可能不在身上,或者其实根本没有来电呢?如果你有以上的现象请不用太担心这不是幻听或幻觉,而是一种文明病,心理学将它称之为“信号发觉”,在国外他们叫它:“幽灵震动”。

幽灵震动都是想像,不用怕


幽灵震动可不是阿飘来电,而是根本不存在的来电,当手机放在包包、口袋,这些我们无法看到的地方时,就会开始产生不安。接着会时不时的用手或身体去感受手机是否在震动?甚至常常觉得手机正在震动,其实这是一种“信号发觉”(Signal Detection Theory)的现象。

“幽灵震动”(Phantom Vibration)也被称为“震动焦虑症”,是一种由科技产品所带来的现象,在手机普及化后大家开始依赖手机,当手机放在包包、口袋等,这些我们无法看到的地方时,就会开始产生不安与幻觉。我们会时不时的用手或身体去感受手机是否在震动?甚至觉得手机正在震动,这现象就是“幽灵震动”。

信号发觉来自于心理学的研究理论,首先要对某事、物产生期待,接着无论是否会发生变化都会产生四种有趣的反应。

例如:小编就认为自己随时都会有朋友来电,所以他会产生四种现象:

1.友人来电,接起电话

2.友人来电,但没有接电话

3.友人没有来电,但还是接电话

4.友人没有来电,也没有接起电话。

幽灵电话很类似以上情境中的“现象3 “,当使用者对刺激物(手机)产生期待时,就会开启对手机震动功能的想像“假警报”(False Alarm)。来自美国医学研究单位中的 Wayne’s Michelle Drouin 就曾针对幽灵震动的状况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从数据中他们发现将近有8成以上的人会产生幽灵震动的现象。你是不是也常发生呢?

 

“幽灵震动综合症”产生原理


“触觉”是透过皮肤接触,经由神经路径传到大脑“顶叶”后,人们才感受到触觉。焦虑度高者,其脑部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易释放错误讯息,误导邻近的顶叶;此外,若自律神经太活跃,也可能使触觉过度敏感,一点衣物摩擦,大脑就误以为是手机震动。

这种人多半常接电话或怕漏接电话,焦虑度高,对手机依赖程度高。因此震动幻觉的频率,或许可当成焦虑程度与手机依赖程度的指标,发生频率越高,焦虑与依赖程度往往也越深,建议应适度放松,并合理使用手机,以免影响身心。

研究发现,将手机或呼叫器习惯放在胸前口袋者,比放在腰间者,更容易体验震动幻觉,机率高出六成六。此外,配戴时间越长、越常用“震动模式”者,发生震动幻觉的机率越高。透过调整配戴位置或少用震动模式,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能减少幻觉,或能分辨真假震动。

关于“幽灵震动”10项数据会说话


来自美国医学研究单位中的 Wayne’s Michelle Drouin 就曾针对幽灵震动的状况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从数据中他们发现将近有8成以上的人会产生幽灵震动的现象。

1. 大家都有的幽灵震动现象

这项研究在2007年与2010 年在美国的博士研究论文和Massachusetts 医院中实际测试过。在这些参与测试的人当中,有将近89%的参与者有出现幽灵震动的现象,可见这个状况已经非常普及且频繁的出现在生活当中。机不离身,容易出现幽灵震动现象。

2. 发生的频率有多高

更深入的研究幽灵震动的发生后发现,若以医学系或医疗人员为基准。每天约有10% 的人会产生幽灵震动现象,甚至有88%的医生在每个月、每周之间都会反覆发生这种现象。频率会这么高的原因,很可能与长期使用手机有关。

 

中国也有针对手机的使用频率做过调查,几乎每天每个人都要使用手机2~3次以上。

3. 越常使用,越容易发生

在2007 的研究报告指出,容易产生幽灵震动的现象的人,往往他们的通话时间是一般人的两倍,使用文字讯息的时间是一般人的五倍。可见越长使用,幽灵震动骚扰的现象与症状就越是明显。

 

台湾也曾针对国人手机的主要用途做过调查,有44.80%的受访者表示“与亲友聊天”比例最高,其次是“即时联络”24.13%,第三位则是“谈论公事”占18.15 %。

4. 幽灵震动,也还好

比较有趣的数据是在受访中有91% 的小朋友认为,这种现象对他们而言没什么,影响也不大。另外,对于医疗相关人员来说幽灵震动所造成的困扰,约有93% 的人认为稍微有被影响到。成人被影响的机率反而比小孩高,是否也意味著成人在使用手机的时间比小孩长呢?看来小朋友对这样的现象,似乎很不以为意。

5. 成人解决幽灵震动的机率,比小孩高

在针对解决幽灵震动的行为来看,成人中有2/3 的受访者曾尝试解决。(从这样的样本参数来说,就可以看得出许多人想改变假警报所带来的困扰)

幽灵震动就好比狼来了般的“假警报”,而大人的反应就如临大敌般的想改变,小朋友却认为不碍事。

6. 热衷于文字讯息胜于通话的人,会更严重

从Wayne’s Michelle Drouin 的研究中发现,长时间使简讯或文字交流的人,重复发生幽灵震动的情况会更严重,同时也很容易影响到情绪。2008 年一项针对日本高中生的研究中发现,简讯与文字的互动很容易影响到高中生的情绪。美青少年热衷简讯日传60封,美国12到17岁的青少年去年每天平均传送60封简讯。

7. 喜好社交或神经质的人,会是“幽灵震动”的重度患者

Wayne’s Michelle Drouin 的研究中发现,喜好社交或神经质的两种人,都会是幽灵震动的重度患者。首先对喜好社交的人来说,为了维持与朋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会不断的和朋友联系。无论是简讯还是通话,都会深深的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相对的使用手机的时间比较长,期待回覆的情绪就越高涨,所以三不五时就会觉得手机在响(幽灵震动症候群)。

另外则是神经质的人,同样也会产生严重的幽灵震动现象,其原因与社交型人格不同,他们是担心自己的社交状况。担心自己没人缘或别人讨厌他,这时候手机的铃声或简讯提示声,对于他们的影响会更大。虽然同样是来自于手机的影响,但心境却大不相同。

8. 少数的幸运儿

2012年的新研究报告指出,较少使用简讯或文字交流的大学生,他们的专注力与学习能力,会比长期使用手机的学生更有效率。

9. 幽??灵震动不是什么伟大的研究

Wayne’s Michelle Drouin 表示,幽灵震动现象并不是什么伟大的研究,这些研究数据都是请受访者,针对自我的现象做出评估,未来期待能透过大脑的检测,来做出更精准的研究数据来证明"幽灵震动"的存在与症状。

10. 科学家也不确定,这是否算是一种病

2012 年研究人员正式将这个现象称之为:幽灵讯息症候群(phantom text syndrome)。不过,新的研究表示,未经过感知所产生幻觉,其实与病理有关。该研究人员表示,医院中的医生及护士尝试了解幽灵讯息症候群,是基于对疾病、异常状态的担心,也有可能是他们年纪大了。

不过,对科学家而言,他们则认为这不是一件大事,因为研究的过程是以大脑对于幽灵震动的反应为目的,所以不算是一种疾病。如果产生幽灵震动会让人感到困扰,那么它可能是一种疾病。反之这也可能是一般人跟手机之间的交互反应而已。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