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跪求范仲淹,“注意力经济”的产物

近日,网上流传一条热帖,一些农民工代表为讨回在河南洛阳洛宁县打工的工钱,特意到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前跪拜,祈求范公显灵,帮他们要回血汗钱。

一句“求范公显灵”,讨薪者的辛酸显露无遗。当正常的讨薪维权渠道行不通后,为生计迫,农民工只有借助另类“夺人眼球”的方式,让巨大的网络倒逼力量成为自己的“背景”。——果然,当消息在网络上热传后,涉事的洛宁县政府就公开表示尽快清理债务关系。

倘若没有这样的“注意力”要素,讨薪会有一个满意结果吗?倘若下次讨薪的噱头无法超越“求范公显灵”,它会不会依旧成为公共视野里“看不见的讨薪事件”?答案不难得出。

 炒作、恶搞——得了“眼球”,失了“信任”!


“注意力经济时代”也叫“眼球经济”。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标新立异,追求刺激,似乎已经成为网路传播的首选。为了吸引眼球,吸引收视率、点击率,创造发行量,吸引广告,搞好经营,简言之,为了关注——网络最怕天下太平、没内容可做。有人戏言,做媒体的恨不得天天起战争,巴不得时刻有焦点。于是各种炒作、恶搞和造假就层出不穷。

因此,人们麻木的神经已经失去了耐性,需要各类新奇元素的刺激。网络炒作事件则充分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道德力量。然而,眼球经济的滥用,最终导致了“信任”的流失。随着越来越多炒作事件的浮出水面,网民对网络的信任感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更多网民在接受信息后第一反应是“求证”。

社会信任这一社会资本在如今遭遇了激烈的挑战。非典时期抢购板蓝根、陈醋;核泄露时期的“抢盐”风波。其原因有利益驱动下的商业投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从行为、群体压力之下的结构性恐慌等多种因素;但社会不信任感是主要的原因,人们丧失了对部分公共机构和专家等知识精英的信任。网络这一公共话语平台的兴起,在缺乏自律精神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无良策划”、“恶意炒作”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却伤害了人们的信任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最美车展清洁工”如是,“跪行捐款”亦如此。

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再去相信,是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而这种伤害不光是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宁愿在一开始就断定,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只是一种虚伪的努力。而一旦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去相信,整个社会势必会进行混乱无序的状态。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