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托举哥”频出反思:救人要有条件!

 

浙江刚刚送走“最美司机”吴斌,广东又迎来最美“黄衣托举哥”,给人感觉我们生活在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上周,在福州又出现了一位无名“托举哥”,据报道一男子凌晨为救一跳江自杀女子,不幸罹难。遗体打捞上来时,他依然保持着罹难前救人的托举姿势。然而时至今日,仍无人知晓他的姓名和身世。

心理另眼:敢于旗帜鲜明地宣传“不要无条件做好事”

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宣传的是“无条件做好事”,鼓励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有草原英雄小姐妹、我们有“少年英雄”赖宁,我们也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学生张华为救老农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门打开,我们意外地发现西方社会秉持的是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以美国为例,他们有时甚至阻止普通百姓的见义勇为的行动。因此,慢慢地我们也开始接受了“有条件做好事”的理念。

最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社会受到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就在前不久媒体上充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做好事被诬陷的故事。然而,就在我们绝望之际,放佛一夜春风扑来,我们有了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最美黄衣哥……,一朵朵最美的花朵争相开放。

我对媒体对“托举哥”的报道也有些失望,因为它们没有明确地提醒,救人要有条件。对于这些平民英雄,政府、社会、民众都不吝啬溢美之词和物质奖励,媒体更是开足了马力。可以想见,这样做将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毫无疑问,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平民英雄涌现。

然而,我在欣慰的同时,也有一丝不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紧急情景下的行为主要受下意识影响,而下意识正是从平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宣传中形成的。因此,当看到自己的同伴落水后,孩子们脑海里出现一定是救人、不惜一切的救人,这会导致更多的年轻生命的坠落。

就在上月,上海电视台报道了一起“有趣”的盗窃案,小偷入室行窃,发现后准备空手而逃,被该户主人阻挡后掏出菜刀行凶。事后,双方均后悔不已,对于小偷而言,原本的盗窃罪变成了抢劫罪;对于住户而言,导致三位家庭成员受到了身体、精神的较严重伤害。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正是因为从小受到的就是要和坏人坏事搏斗的教育,情急之下才会不顾一切死死抱住小偷,根本没有想到可以先放他走,然后让警察来抓他。

正是在这样的考虑下,我对教育部紧急通知有些失望,因为它没有明确地阻止学生不要无条件救人,因为青少年本身就有强烈的英雄情节,而不成熟和热血的他们又是是最容易受媒体和宣传的影响。   (文/张结海)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