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领养老金:为什么老人还想工作,年轻人想

 

据京华时报(微博)消息,6月5日,人社部就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集中答复网友时明确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目前,对于延长退休年龄问题,两派观点泾渭分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推迟退休年龄,就意味着将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人社部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可谓顺应了时代发展。支持方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增加退休后收入;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反对方则认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仍供大于求,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挤压岗位供给,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

有的人希望按时甚至提前退休,安享晚年;有的人则希望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贡献。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其建议的初衷是为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填补养老统筹基金的缺口。大家希望继续工作还是提前退休?谁是弹性延迟领养老金年龄政策的真正受益者?这样的政策对所有缴纳养老金的公民是否平等?众说纷纭。

你期望在几岁退休,你是否愿意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准退休族”更愿意多干几年

安盛集团第3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以退休为主题的大型调研活动,调查涵盖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此番也是中国内地首次被列入调查对象。在安盛集团发布的《全球退休角度调查》报告中出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年纪越轻的人群期望退休年龄越低,年纪越大的人期望的退休年龄越高。也就是说越是年轻的在职人士越是希望能够早点退休,而已经退休或者接近退休年龄的人却希望能够再多干几年。

其一、生活压力

据分析,造成这个有趣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政策,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迄今已经约40年。即将面临退休的这部分人已经积累的养老金还不是很多,退休之后能够享受到的待遇距离他们的期望值差距较大。如果增加缴费年限,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一方面,相关人员能够延迟拿到较高在职工资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缴费年限增加带来养老金上涨。所以这一部分人宁可晚点退休,一方面可以多增加些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延长自己的养老金积累的时间。

其二、失落心态

刚退休的年月,起初心里尚觉坦然,因为数十年的忙碌工作,一下子卸去肩上的重担,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但没过多久,却日益感到退休后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愉快,反而觉得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也似乎随之暗淡下去了。于是终日抱着消磨时光、打发日子的消极态度来应付漫长而又“短促”的退休生涯,颇感退休生活太寂寞、单调。在这种灰色心理支配下,对人情冷暖特别敏感,一时很难调整自身心态,曾一度吃不香、睡不甜,健康状态每况愈下。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空虚、失落、迷茫……好像自己之前的人生到此完全划上了一个句号。

那么,要战胜失落感这是个心态问题,更是心理保健的关键。人的衰老是客观规律,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什么身份,终有一天要告别职场告老还家。离开大家庭回到小家里,多少心态上会有不平衡。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浑身是劲还没使完,在家里呆着无所适从,非常空虚。这需要自配良方,积极医治这块心病。

要寻求快乐退休生活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走好人生健康之路,老有所乐,保持精神乐观是自我保健的前提,这就要善于寻求快乐。现实中快乐的事随处可见,但更利于自我的是通过努力而打造。

 


众所周知,退休应该是50岁以上人面临的人生转折,可现在我们的周围,时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声音:真想退休。有一些正值壮年、事业有成、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将这种声音付诸行动,辞去让普通人艳羡不已的工作,主动要求“退休”。

作为都市中为工作为生活忙碌的一员,你如何看待“提前退休”?为什么“不想工作”、“提前退休”这类话题总是在白领人群中持续发酵?你是否也渴望急流勇退?

在多数人心目中,“退休”意味着迟钝、老朽、灵感枯竭,只有被丢弃的份儿。但是现在,“退休”被重新定义,社会的多元化选择让每一个人的发展思路有了驰骋与进退的空间,只要你能力够用,只要你坚持自我的理想,就可以从既定的工作状态中提前退出来,做一个无拘无束的“退休人员” ——回家,享受生活的美好。

其一、年轻的在职人员之所以希望能够提早退休,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他们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能够较早地积累到供养自己一生的财富,这就为他们提前退休创造了客观条件。

其二,经济发展之后,竞争更加激烈,每天在职场上面对激烈的竞争;在生活中面对生存压力、情感危机;在个人方面不断面对个人素质和社会适应等等压力。这也是促使一部分在职的年轻人希望提前退休的原因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有过情绪难以控制、压力无法承受的情况?

——怎样进行压力排遣?

健康方面——愿意运动,注意饮食和生活。

人际方面——能包容、互相支持和关爱。

工作方面——不断求知和学习,不浪费时间,做有效的时间管理。

生活的情趣——情趣和乐观。

 


为什么我们不爱工作了?

职场压力大压力来自多方面,其中主要来自工作负荷,现在的白领普遍面临高负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加班是家常便饭;另外还有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与领导、同事的相处也是影响工作情绪的重要因素。

◇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在工作当中长期得不到正面的肯定、鼓励或者被提拔的机会,产生对工作产生厌倦。

◇无法获得成就感

职业不仅应该满足人们物质的需要,还应该能满足人们的“成就感”、“荣誉感”、“社会交往”等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需要,但是,大多数人似乎并不能够从自己的职业中找到这种精神和心理层面的东西和体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都对工作产生倦怠,并且倦怠产生的时间越来越短的原因之一。

◇单调的重复性劳动

固定、呆板,天天朝九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甚至每天行走的路线都是一样。面对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谁不厌倦?

学点心理学: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 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被失败和失落的感觉啮食的结果就是个体自尊的崩溃。当他们感到他们没有达到自我预期时,他们就失去了自尊心。

——如何告别倦怠?

只有从自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从2010年10月1日起,上海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面对这场退休年龄之辩,有专家指出,延迟退休并非是应对老龄化的唯一良药,更不可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推行。解决“退休”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不同的利益诉求让社会各方对退休年龄各执一词,“一刀切”式的退休制度改革恐难以平复众议。目前,弹性退休制度已成为一种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所谓的“弹性退休制”仍然面临“增加就业压力”及“能否体现公平”这两大挑战。

年纪越轻的人群期望退休年龄越低,年纪越大的人期望的退休年龄越高。有人已经将颐养天年,有人还在苦苦奋斗,其实是看大家对工作的态度。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平衡点,真正地实现每一个社会公民的自我价值。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