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道歉,人们为何不买账?

继4月28日“被迫”承认含氯门事件后,4月30日可口可乐又发布含有语法错误的致歉声明,在一片质疑声中,昨天下午,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终于再次“被迫”同意召回,不过此次“更换产品”的召回方式仍然遭到抨击和质疑。可口可乐的道歉,为何仍旧遭到人们仍然不买账?我们从道歉的心理学的角度,窥知一二。

真诚原则


道歉最重要的是道歉者的诚意。可口可乐的道歉却是如此的“千呼万唤始出来”。从一开始,再三强调申明自己的产品不含有氯,到后来“被迫”道歉,然后依旧再次重申“该产品符合国家国际标准,可安全饮用”。这样的道歉,让人直呼,可口可乐可以不道歉,但是不能没有诚意。

道歉心理支招

有的人惹下了麻烦,好话说了一大堆,仍然无法得到谅解;而有些人,只需寥寥数语,便能够获得原谅。擅长道歉的人,即使出现了失误、惹下了麻烦,也能够较为容易地将其解决、消除,使事情取得进展。但是,对于那些不擅长道歉的人来说,可能会因为些许小事,使人际关系恶化,使工作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况,自己更是吃尽苦头。道歉的最佳时间是事件发生的48个小时之内,在最佳的时间进行道歉,会受到更好的效果。另外,道歉的关键在于你出于何种动机,是否具有诚意。具有诚意的道歉并不失颜面,真要说失去,那它也是谬误,而守住的则是良知!

边致歉边坚称产品安全


一个人会向表示歉意,到底是因为什么呢?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才是需要道歉的最根本的原因。而可口可乐在自己道歉的同时,却再三的重申自己的食品符合国家国际标准,可安全饮用。那可口可乐为何道歉呢?又是为什么道歉呢?也许可口可乐的道歉,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为实现“自我防卫”或构建一种“防卫机制”的目的。这种道歉,如果再进一步,就演变为使自己能够“获利”的道歉了。所以,可口可乐在道歉的同时,还在表示自己的产品是安全的。也许正是这样,大家才会一次又一次的觉得没有诚意。

道歉心理支招

道歉不仅仅是情感活,还是技术活。道歉是有技巧的。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道歉,说自己错了,在感情上,肯定让人容易接受,但是另一个方面就模糊了真正需要道歉的焦点。怎么做呢?一方面,真诚的承认自己在某一方面存在的错误,另一方面,向对方表明,除了这个点,其他的都是正确的。道歉时,如果进行这样的说明,就会提高对方的信赖感。

道歉心理,我们知道点,下次解释起来,也就不用那么费劲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