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流言”总是被信以为真?

我们为什么相信谣言?
问题来了。举个例子,条件一,已知某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条件二,国家A类精神药品中有一个叫苯甲钠咖啡因,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该饮料可以治疗精神病。你会相信吗?没有专业背景,我们只有依靠其他线索辅助判断。如果结论出自一边喝饮料,一边看药盒的孩子之口,你肯定不会当真,但如果出自专家,你很可能不会怀疑。果粒橙中检查出多灵菌,本来让人恐慌,但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说“没事”,由于FDA的一贯严谨可靠,大家就算吃下一颗定心丸。相信权威是迅速判断真假的捷径,但有时也会被无良者利用。药品广告上让演员穿着白大褂正是利用了“权威效应”。

那么,如果消息出自记者的报道,人们会轻易相信吗?
是的。事实上一则信息不论是真是假,信以为真都是人们看到它时的第一反应,怀疑永远都是一件更费脑筋的后续动作。轻信的力量强大得让人难以置信——宝洁公司曾因为有人怀疑他们和撒旦教会有联系,而不得不改掉了已经使用一百多年的“月亮人”商标。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宝洁那个商标上的13颗星代表的不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13个州,而是代表魔鬼;“月亮人”的胡须则形成了“野兽数字”666。宝洁公司曾因为有人怀疑他们和撒旦教会有联系,而不得不改掉了已经使用一百多年的“月亮人”商标。只是因为人们相信宝洁那个商标上的13颗星代表的不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13个州,而是代表魔鬼;“月亮人”的胡须则形成了“野兽数字”666。

看看当下星座是多么流行就知道我们自己是有多轻信了。
星座上说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执着地追求着每一个细节,你就立刻想起那些自己认真工作,连PPT上的一个标点错误也不放过的感人场景,完全想不起来脚上的袜子还破着一个洞。这就是“证实偏见”,每看到一个信息我们都会好心地帮它找证据,而不是反驳它。
也许你不相信星座,但你很可能相信手机辐射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从来不把手机放在裤兜里,因为有一次你把手机放在枕边睡觉,第二天就头疼了。尽管你知道现在下雨不是由于你昨晚打了个喷嚏,前后发生的两件事情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可是手机辐射还是小心为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你又相信了一个谣言。

相信留言的本质:我们对损失的厌恶
想象一下给你一个苹果,你会很高兴,但如果给了两个又拿回来一个呢?对损失一个苹果的厌恶就完全掩盖了你对得到一个苹果的喜悦。对损失的焦虑推动着我们把信息传播出去,以帮助更多人避免蒙受损失,心理学家约拿•伯杰(Jonah Berger)在统计了《纽约时报》的分享数据后发现,那些能够激起人们包括焦虑在内的情绪的文章更容易被分享给他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