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狂,不愿丢开奶嘴的大BABY!

 

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在这段时间,妈妈常常要给孩子喂奶,对孩子拍着、呵护着,让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亲情与关注。这时,孩子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良好的照顾,孩子能够逐渐体会到“亲情”和“爱”。

随着心理发育,孩子逐渐地能够区分出母亲和自己是两个人,并在继续依恋母亲的同时,在心里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个可爱的好宝宝。”这时,好妈妈已经作为一种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里。当妈妈一旦不在时,孩子心中有“好妈妈”形象,有“好妈妈”的爱和保护,就会感到自己是安全、可爱的。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人们心中的“自恋”情感。

幼年早期阶段,妈妈曾经爱过孩子,但是后来就不够关心照顾他了,会出现什么情形?


例如把1岁的孩子送去爷爷奶奶或姥姥家代养——孩子曾经尝到过母爱的甘甜,而又突然过早缺失,孩子就会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无能为力。他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被遗弃感,感到恐惧与自卑。为了对抗这种难受的心理体验,他就开始在心理上幻想着、盼望着“得到一位照顾我、绝对爱我的妈妈,而我要努力做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爱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总是心存疑问:我可爱吗?大家会喜欢我吗?并特别注重:我如何才能让别人喜欢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对我更多的赞美?我会不会惹别人不高兴?他们是否在讨厌我?等等。   

由此可见,在幼年持续得到足够母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们心中充满理想,同时又能够立足眼前、脚踏实地,勇于进取。这样的自恋,可以说是比较健康的一种。

而曾经一度体验到母爱,很快又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渴望别人的爱,永不满足地寻求着他人的赞美,却不敢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可爱的。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败。他们给自己树立极高的理想,而这样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难以实现的。

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早期阶段,他们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小的目标达到之后,他们还会提出更高的目标,直到把自己彻底挫败为止。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不够可爱,会被他人所遗弃。

由于目标太高,当他最终无法实现时,他会更加感到自己无能、悔恨、自我厌恶,抑郁自卑。这样的自恋,就属于不健康的自恋,实际上属于假自恋,或不自恋,伪自恋。假自恋或伪自恋者通常被认为是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从表面上看,他们处处为自己的物质的和心理的利益考虑,而实际上,他的一切利益都因为自恋而受到了损害。

第一,自恋是一种对赞美成瘾的症状,为了获得赞美,自恋者会不惜一切代价,比如有人甘冒生命危险而求得“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知名度,这就走向了自恋的反面—-自毁、自虐;

第二,自恋是一种非理性的力量,自恋者本人无法自由地控制它,所以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内心的宁静,永远都会象被无形的鞭子抽打着的牛一样,只知道朝前奔走,而没有一个可感可知的现实目标;

第三,自恋者也会下意识地明白,总是从别人那里获得赞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会不自觉地限定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回避外界任何可能伤及自恋的因素;

第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会因为他的自私表现而丧失他最看重的东西“来自别人的赞美”,这对他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可以使其进入追求赞美—-失败—-更强烈地追求—-更大的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自恋者易患抑郁症,原因就在这里。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