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少更好地评判
生活中处处有评判。从建设性的批评到粗暴的谴责,有时只是几个词的差别。这是一门我们始终无法完全掌握的辨别语言的艺术。你懂得如何运用它吗?
“面试前几天,我妈就不断地跟我说,面不上,你肯定不行。等公司通知上班,她又说,你肯定坚持不了。你不适合等等。我一听她说话就烦躁的想撞墙。”小翔一脸沮丧。
“你赶紧把自己的旧衣服都处理掉,留下几件能穿的就可以了。”老公的话也让露娜很生气,“我就喜欢留着,你别管。”
小翔妈妈觉得“我关心你,才会担心啊”,露娜老公也觉得“我是为你好啊”。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在表达爱,可是他们的方式——评判,非但没有让彼此靠近,还令爱的人感觉受伤、产生冲突。
我们为什么要评判?
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评判。实际上,评判本身就是我们情感生活的基础。人类天生就会评判,就像我们天生就知道求生一样。还在襁褓中,我们就会对过烫的奶嘴愤怒地皱眉。随着长大,各种评判构成我们的生活坐标,让我们能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思考。建设性的评判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生活、尽快完成自己的计划,或者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决定看哪部电影,选择工作和伴侣,对药家鑫“激情杀人”和利比亚战争发表意见等,都需要评判。我喜欢这本书,但我的朋友讨厌它,我们就有了讨论和交流的必要。
中国人曾经以表达含蓄而著称,可是今天,毫不犹豫地评价似乎成为了一种倾向。电视台的相亲节目、求职节目中,人们在十几分钟内迅速判断是否再与对方发生联系;解决家庭、情感纠纷的电视、广播节目中,嘉宾们毫不留情地指出主角们的问题,言辞犀利的嘉宾往往最受欢迎。这个时代,人人都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每天发出的近亿条微博中,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发表、转发各种言论。
评判必然带有主观色彩
当你像往常一样冒出某种想法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这样的想法从哪里来吗?你能确定这些的确是你自己的想法、观点吗?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的本来面目,还是瘦了老师、朋友、书籍、广告、电视、宗教、文化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生命?
你的心一直毫无选择地吸收各种影响力,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些内化的影响力成了你的想法、感觉和信仰。
我们所做的每个评判,都可能是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的结果,只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在我们看来,自己坚持的信念总是“很合理的”。我们都有自己对事物的偏好——喜欢或者不喜欢。而我们常常评判说“对不对”。如果我们的个性洒脱,关心细节的伴侣就是强迫症;如果我们更细致,他就是粗心大意。
我们不喜欢自己的观点被否定。这些观点虽然大都是外界给我们的,但是我们与之相处多年后产生了感情,就把它们当做了自我的一部分。于是,当别人提出与我们相似的观点,我们就会觉得很有道理;当别人提出相反的观点,我们常常以为那就是对我们进行的攻击。
我们的大脑还会自我辩护,使自己原有的看法得以维持甚至强化。如果问一对夫妻谁承担家务多,他们会按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回忆。“我大概承担了30%”“他顶多做了15%”他们谁在撒谎?都不是,他们真的认为自己表达的很客观。并不是谁的错,这些特点可以说是我们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
从评判到侮辱,只差一步
如果能够帮助我们建设自我身份,能够为我们提供必要的坐标,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评判就是有益的。反之,如果它沦为诽谤并让我们感觉高人一等。这种评判就是有害的,甚至毁灭性的,会导致我们排斥他人。
评判是生活中必要的活动,可以让我们锻造自己的思想,但评判也经常沦为诽谤与谴责。在一档真人秀节目中,一个被开除的男同事指认女上司利用与上级的不正当关系向上爬。虽然事实证明女上司与上级都是单身,在场的一位嘉宾仍然怒斥女上司简直无耻。评判很容易让人感到自己高人一等,因为通过谴责,可以将犯了错误的人排斥在外。
尽管如此,评判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完美主义者显得毫不妥协,因为在他们看来,别人的缺陷会有损宇宙的和谐,没有什么比这种不完美更能令他们不安的了。这种人永远都渴望成为全班第一,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别人的不足,这反映了成为最好的人的欲望,他们会像小时候一样,想法设法取悦自己的父母。我们中间还有一些好为人师的人,其实他们不见得真的比别人更懂得如何在社会上做人;还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批评能够让身边的人获得幸福。
从评判到侮辱,其实只有咫尺之遥。我们总是用的自己信念——用心理学语言来说——用我们的“幻觉”的棱镜来看和听。
有待发掘的激动情绪
尼采也奉劝我们避免作出断然的评判:“我们怎么能够评判别人的存在呢?评判自己,距离太近;评判别人,距离太远!”因此,我们永远也找不到合适的距离,来对别人作出评判。尼采还提醒我们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怜悯有时候事有害的,人会为了纯粹的利益而对人友善,自私的行动也可能导向慷慨和拯救性的行为。比如奥斯卡尔·辛德勒,这个德国企业家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英雄,但实际上,他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积极与纳粹合作,将关押到集中营的犹太人转移到自己的工厂里做工。你认为辛德勒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经常用一些道德标准来对身边的人进行仓促归类。这种方法尽管过于简单,但是能让我们安心,让我们相信自己的小宇宙是稳定而坚实的。通过辨别对方个性中的重要倾向,我们能获得一种总体的印象,然后据此归结出对方的性格主线,比如小明自私、小凡刻板、小罗心胸狭窄、小丽为人友善等等。不过,我们也经常发现小丽在某些情况下,一点也不友好,自私鬼小明有时候也会想到别人。所有人的个性都包含了很多方面,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在东方哲学中,将某人禁锢在某种确定的评判之中是大错特错的,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掘推动自己作出评判的激动情绪,这些我们认为属于自己固有的愤怒、痛苦、悲伤和怨恨,其实只是一些穿越我们身体的能量。对抗或否认这些能量都是无用的,必须为它们命名,给它们应有的位置。因此可以释放出有益我们幸福的生命活力。
谦逊的态度开放的心
尽管偏见经常是错误、不公正、僵化的根源,但康德也提醒我们:评判也是一种义务。有些评判还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凶手肯定是罪恶,恋童癖则是不能接受的性行为等。社会生活必须得有一些评判的存在,而且触犯者必须遭到谴责。但社会也给触犯者机会,只要他们偿还了对社会的“债”,就有机会改正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多,这更需要我们对他人拥有开放和宽容,更多去倾听和理解,需要更好更理性的评价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正缺点。
既然评判是一种理解别人和事物的方式,禁止自己作任何评判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保持谦逊,牢记自己的认识终究是有局限的。不要忘记,如果我们将别人定格,也会同时僵化自己的思想,阻碍自身情绪的发展。超脱出别人是怎样的人和做怎样的事,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大的内心自由;对不同的事物、观点保持开放,我们才能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从中得到学习。(心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