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题目:男人们的烟瘾从何而来,为什么他们戒不掉烟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研究过程: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经过2周的投票,得到随机的200名男性网友投票数据。
研究数据如下:
讨论:
1.得票数最多的是“社会交往的需要,经常有人递烟,不好意思或者不能不接”。选择这项的人“超我”人格特质比较占优势,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一个超我很强大的人社会性也越强,越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当别人递烟过来的时候,一个超我很强大的人是不太可能会拒绝的,不管他的内心想法是什么,他不希望对方感到不舒服。这类人戒烟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可以控制抽烟的量。
2.票数第二多的是“尝试过戒烟,但是失败了,不抽烟的时候很难受”。这种情况可能是尼古丁上瘾,或者是口唇期固结:弗洛伊德划分出了4个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口唇期:生命的第1年,婴儿的快乐大多来自嘴部受到的刺激。在这一阶段,如果一个婴儿受到挫折或者过度进食,就可能形成某些口唇期人格特质,我们称之为“口唇期固结”。成年后,口唇期固结的人可能表现出爱嚼口香糖,咬指甲,抽烟,暴食等等。
尝试过戒烟,说明抽烟不是被他本我所支配的,可能是口唇期固结,需要通过嘴唇的刺激来得到快乐的感觉。这种情况其实可以改善,如想抽烟的时候就嚼口香糖,或者吃薯片,像电影《速度与激情5》中的汉一样,吃薯片法戒烟成功。
3.选择“压力大而抽烟,减轻焦虑”的人是本我支配的,这种人有2种情况:一种是其实本身是主观想要抽烟的,不过是拿压力大做借口。抽烟能否真的减轻焦虑水平,目前还没有相关科学且前卫的研究,它只是大众的一种说法。第二种是从众加上安慰剂效应,有些男人确实压力大,然后从了“抽烟减压”的众,抽烟过后觉得感觉好多了其实只是种安慰剂效应。选择压力大而抽烟的人其实大多是内心比较脆弱的人。这类人要戒烟还是比较容易的。
4.得票最少的是觉得“我是男人,抽烟正常”。这是社会的刻板印象,认为男人该干什么,女人该干什么——长期社会文明的产物。选择这个选项的男人,不需要心理分析就知道,比较偏大男子主义。当然,这也没什么好与坏之分。只是要去改变这类人的认知,让他们戒烟比较困难。
本文原创版权归心灵咖啡()所有,任何人不得已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