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过一个主人与骆驼的故事:一个阿拉伯商人在沙漠中跋涉,夜晚,他钻进搭好的帐篷里休息。骆驼请求主人允许它把脑袋钻进帐篷里取暖,主人同意了;不久,骆驼又要求把前腿钻进来,主人犹豫了一下,朝帐篷里挤了挤,让骆驼的前腿进来了;骆驼继续要求将后腿也伸进来,主人还没有来得及回答,那匹骆驼就迫不及待地整个身体挤进了帐篷,一脚把主人踢出去了。
这是个好笑的故事,好心的主人没有得到好报,自己取暖的帐篷最后被骆驼给占领了,害得主人只能在寒冷的沙漠里挨冻。
这全是因为主人不能给他的骆驼设立一个适可而止的边界。比如,帐篷就是主人和骆驼的边界,一开始就不能让骆驼逾越这个边界。换句话说,边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规矩”、“原则”。正是主人心里没有这个边界,最终导致主人的权益和尊严被骆驼践踏。
生活中们常常也会发现这种人。有的人总是被别人占尽便宜,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处于被剥削的那一方。而有的人总是你我不分,把别人的家当自己家一样随便,喜欢侵犯别人的私人空间,让人对他退避三舍。这些人都是内心缺乏必要的“边界感”,通俗的说是--“越位”。
有一个女性,嫁给了外国人在国外定居,她把在国内的几套房产交给妈妈打理。结果,所有的房租妈妈都收起来据为己有,一分钱也不给她。后来她离婚了,身无分文,回国想要回那几套房产自己打理,结果妈妈不但不还给她,反而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被朋友解救出来后,她又被妈妈软禁在乡下的家里,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个女性的悲惨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很多人很纳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又在国外独立生活过几年的成年女性,怎么至于被一个农村老太太弄得这么狼狈和悲惨呢?
显然,这又是一个因为没有自我边界而受到亲密关系剥削的女性。一个在内心没有自我边界的人,好比是一个没有边疆和军队的国家。当别国大敌入侵时,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只能任由入侵者长驱直入,占领自己的国土,国家财富任人挥霍,甚至成为别国的奴隶。
一个人内心的边界感的建立,取决于在生命最初几年的分离-个体化过程中,与亲密抚养者是否能够成功分离和独立。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处于一种非常紧密的状态――仿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浑然一体的“共生状态”,俗话说的“好得像是一个人似的”,在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热恋的情侣之间,有时我们会看到这种亲密的状态。
在这些特殊的关系状态中,出现这种“你我不分”的情形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婴儿,与母亲这种紧密的没有边界的关系,是因为婴儿在心理上还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而热恋期的恋人之间的这种紧密和一体化,是因为在两人的心理空间上完全融合,仿佛婴儿与母亲早年关系的重演。但因为这些关系都是暂时的,所以,也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婴儿总是要长大成人,总是要离开母亲,总是要知道“我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人”,因而会慢慢通过“分离――个体化”的一个成长过程,开始建立一个独立的主体的自我。这个自我与母亲在心理上渐渐分离,渐渐脱离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而逐步发展为一个成熟独立的自我。
分离,就是一个人在心理意义上的“诞生”。有的人,在心理上仿佛从未真正诞生过!因为在心理上,他从未离开过对母亲的纠缠和依恋。在生命早年,也许是母亲的自恋――要么是溺爱,要么是忽视,没有很好的鼓励和帮助孩子去发展自己的分离的能力和独立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一直停留在与母亲纠缠不清的“共生状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来,这种状态渐渐泛化到生活中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就会形成一种没有“自我边界感”的状态――没有我,也没有你,只有我们;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得到就是我得到,你失去就是我失去。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女性,就是这样,当她的房产被母亲霸占后,她不敢去要回来,仿佛“我的就是你的,你有权任意处置。”当母亲把她软禁在家里,仿佛是“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你有权任意处置。”如果是在这样一种没有自我的边界,她怎么有能力逃脱开这一切呢?
当然,没有很好分离而内心缺乏边界感的人,比如网络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抱怨父母没有给予自己足够的关爱,认为父母的失职导致自己今天的痛苦,总是和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好。一方面抱怨父母,一方面自己也很痛苦。其实这也同样是缺少自我边界,和父母纠缠不清的表现,把不能成长的责任都推到了父母的头上,而自己不敢也不愿意去分离、发展和成长。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就是因为他的“自我”的存在。自我,意味着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存在。一个没有独立和主体的自我,就像一个没有自边疆和边防的国家,最终会丧失主权和尊严,任人践踏和欺辱。
自我边界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需要通过学习,逐渐与心理上的依赖性分离,学会独立,学会爱自己,尊重自己的意愿,渐渐的,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和独立性的自我才会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他才能从中体验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