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截车救狗之后:爱的背后我们要看什么

事件链接:三百志愿者高速截车救狗 两机构十万元将狗买下

“眼看着几百条生命就要被屠宰,我们不能不管啊。”15日中午12时许,一辆载有520条狗的豫牌货车在京哈高速出京方向被动物保护志愿者们拦下。同时,这一消息通过微博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数百人陆续赶往现场支援,双方一直僵持到昨天凌晨3时。最终,乐宠网和上善基金会出资11.5万元将整车狗买下,连夜送往流浪动物收留中心安置。

网络论点:对爱的非理性呼吁

无论是普通的民众,还是声名在外的公众人物,都对此次“救狗行动”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民间捐款赎狗、高速路拦车救狗……人性的光辉在活动中,发出灿烂的光芒。而这种人性大爱的迸发,在岁末年初“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中我们就曾有过深切的感受。

据说在狗的眼中,这个世界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但是人性的世界,色彩是复杂多样的。这,恐怕也是“救狗行动”引发诸多争议的重要原因:志愿者高速路拦车,义无反顾,以此彰显人性大爱和生命良知;而有人则祭出物竞天择的自然定律予以反击,认为“人吃狗肉”是食物链的客观要求……伴随着“救狗行动”,一场舆论的交锋正在激烈地进行着。

救与不救,这是个问题?在意见多元的时代,每个人的话语都应该得到尊重。吃狗,人性并不因此而泯灭;救狗,也并不意味着良知会因此高高站起。因而,对于其中的是非曲直,没有必要过多的置评。只是,为什么一场“救狗行动”会引起公众如此大的关注?“救狗行动”到底在拯救什么?这恐怕才是更有意义的思考。 无论是“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的救人行动,还是“解救小动物”的救狗行动,都是民间力量勃发的写照。或者这其中的非理性成分导致了大量的争议:譬如拍照侵权、拦车违法。但是这种非理性行为传递出来的意愿,正是市民通过行动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见,从民间屡屡发起的各种“拯救行动”中,都表达着同一个主题:人不能生活在缺乏人性大爱、尊严幸福的世界。

社会现状:缺少“大爱”:爱狗,但不爱同类

爱有广狭义之分。宗教对爱的诠释是广义的,认为众生平等,倡导的是博爱。而社会中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这就使得国民缺少了大爱的基础。在国民的心目中,其“情”其“爱”所投注的分量往往因等级地位不同而不同。对上卑躬屈膝谄媚讨好,对下则颐指气使飞扬跋扈,而其情其爱多为虚假,成为一种利益的符号或包装。

“找个女(男)朋友,还是养条狗。”在电子音乐的嘶吼中,现代人表达着无力。可以为一只宠物狗伤心落泪,但对门邻居可能住了很多年都不打招呼。前段时间,南京某小区一独居住户死在家中,过了十几天才被人发现。住在死者楼上的一位女士表示,现在大家都各忙各的,家只是个睡觉吃饭的场所。要是一个人没事到处乱串门,多半不受邻居欢迎。即使自家有事,也不习惯找邻居帮忙,久而久之,大家都淡漠了。

社会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徐翔认为,“目前,市民的生活领域正处于从传统社区转变为现代化社区的进程中,许多传统社区具备的血缘、族群关系都不复存在。”这就必然造成了社区成员关系的逐渐疏远。“人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难免会过分强调纯理性、自利性,尤其是面对具体事务,总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如此一来,人际关系就变成了简单的动物式的‘生存淘汰’,顾不上爱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闫巩固无奈地表示。

心理聚焦:假设动物的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人经过上万年的进化,已经把自己成功地从动物中间分离出来,而且形成了对其他生命而言自高自大自恋的文明。可是不能否认,随着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扩大,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冷漠、疏远甚至紧张对抗,这实际上导致了人类的巨大危机,可以预见,随着这个地球上的人越来越多,人类跟动物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张也更加重要。分别被限制、被禁止、被规范、被扶持。

人们对宠物的态度从虐待到溺爱,千差万别。有人欢喜,有人畏惧,有人狂热,有人冷漠……那么让我们假设动物的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那么跟宠物有关的人:经营者、屠杀者、饲养者、乃至救助者,都应该被考虑进去。他们有的为了排解寂寞,有的为了炫耀财富、爱情,有的为了玩乐发泄、有的为了经济利益,有的为了动物的福利。宠物拥有自己的天性与秉性,同人类一样,也会有情绪、情感,乃至阶级、生命。如果你选择不相信动物是有灵魂的,也可以选择用一种相对平等的姿态去面对这些生灵。

其实无论你有没有养宠物,抑或你所选择养的宠物是什么,与它们相处时的方式都是你内心潜在的一种表现形式。简单来说,那些宠物,有可能就是你潜在性格的一个延伸。折射出了你的心理状况,太过了,就是心理亚健康的一种外在表现。比如虐待小动物,这样的人有几种情况:第一种可能是有抑郁焦虑情绪向外投射,通过暴力手段,将这种情绪发泄出来;第二种可能是冲动性人格,容易把自己的不满,以残忍的方式转移到小动物的身上;第三种是癔病性人格,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否则只会越来越严重。”调整了自身的问题,就解决了动物的问题,让有思想有感情有感觉的它们懂得“人世上除了虐待、遗弃,还有爱。”

Psycofe心理小课堂:宠物帮我们成就了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养宠物是积极的。不论处于何种原因饲养,它都是你的一种排解通道。按普遍养宠物的人看,大致有一下几种类型。

自恋型,就是养什么像什么,或者是他部分人性的反映。人通常都有自恋的心理,也需要有自恋的心理,养宠物,是一种很好的又不自知的自恋行为。

炫富型,现代社会生活物质的高度发达,使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正在迅速地物质化,物质给予正渐渐成为大家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我对你好,就送你好东西,请你高消费。似乎给予物质的价值愈高,表达的感情就越深厚。这样的一种拜物主义观念转移到宠物身上,就成了对动物的病态宠爱,成了以宠物为道具的虚荣大表演。其实就我们的经验而言,物质的丰俭,从来不是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是善是恶,感情是深是浅之先决条件,流浪者与他们的狗曾经演绎的那些感天动地的传奇,就是最好的证明。

很多理想化照料者,是一种过渡课题,比如,很多小孩都有这样的一个阶段,他把宠物看成自己了,而他自己充当一个照料者,其实,他怎么照料宠物的,就是他内心渴望别人怎么照顾他的。有一些人,则是童年时期的一个未了愿望,比如,以前家庭子女比较多,父母能够给到每个孩子的关注并不多,但孩子本身是有欲望与渴望的,在她的心里都有一个理想妈妈的原型,当她有机会时,她会充当这个理想妈妈,去照料宠物,这就是一种补偿。

表达压抑性的情感,是养宠物的另一种心理。人都有多面性,她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是她最真实的一面。这个时候就产生一种压抑。压抑需要排解,养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欲望的宠物,也是一种排解。所以会看到,一个斯斯文文的女孩,却养一条凶猛的大狗这种现象。

发泄不健康心理,其实这也是一种被压抑的心理的一种宣泄,可能需要收到关注,可能需要更多刺激,可能是性虐待的转移。一般的人看见小生命,都会由然生出一种怜爱之心,但为何有些人会如此残忍?饲养即虐待?这些人,现实中的一般刺激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感官需要,世俗的成功已不能刺激到他们,感觉非常麻木。他们没有更多的奔头和希望,也没有更高的境界和文化修养。在他们看来,虐待小动物的过程其实带有一种性虐待的意味,观看的时候会有一种性快感,而被虐待的小动物就是他们自己的替身。也有一种人是轻度心理障碍患者。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排解由社会、工作、情感等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无法对现实中的人进行攻击,只能转移目标,向弱小动物宣泄不满,获得心理优势和成就感。

生命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必须有一个去处,或者创造,或者毁灭。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会引领个体投注于更有益的事情。不论成功与否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能量转向其他有益的方面,成为某救助团体的志愿者,攀登高峰挑战极限。也有人会投注于艺术爱好。作为个体的人一定要帮助自我成长起来,拥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否则无所寄托,就可能偏离正常轨道。

话外题:不要坐在真皮沙发上呼吁动物解放

每一个关心动物命运,愿意认真讨论动物问题的现代人,都无可避免地要陷入双重的绝望:一边要面对人类对动物愈演愈烈的利用、剥夺、虐待和残杀,另一边要面对自身根深蒂固甚至是无法超越的物种、基因以及精神的局限性。一种关于自身状态和行为的焦虑,像坐在真皮沙发上,阅读一本为动物解放大声疾呼的书,本身就是十足的讽刺意味。面对潜意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身体里与生俱来的生理习性,面对人类施加给动物的利用、剥夺、虐待和残杀,和自身根蒂固的甚至是无法超越的物种、基因、伦理、思想的局限性,目前所能做一切既是对所有的生命负责!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