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慧被风流成性的男友张小光抛弃后,为生计当起钟点工,在退休职工杨阿秀家受尽委屈。杨的女儿被张小光骗财骗色,马晓慧好意提醒却被误会,她饱受嘲讽,毫无怨言,想方设法帮助杨家。后来,张小光患了不治之症,马晓慧不计前嫌照料他,并主动挑起照顾张女儿的责任……
这是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保姆》的剧情。有人为女主人公的善良热泪盈眶,也有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确,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善良、隐忍、任劳任怨的人物是永恒的主角,也许这符合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寄托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情感。像名噪一时的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像《篱笆·女人·狗》中的枣花,无一不是理想形象的化身……
现实世界需要善良,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代价越来越大的时候,善良更像是一种熠熠闪光的稀缺资源。也许你本身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你是否在付出善良之际观照到事物的另一面:对别人的请求总是不好意思说“不”,忽视自己的真实需要,认为表达不满就是自私……
当美好品质被过度使用,善良也可以是危险的。健康的社会文化倡导关注每一个人的内心和谐。善良的人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不满,并无须承担过多的责任。因为,一味克己也是一种透支,从你的身体和心灵,甚至从被你帮助过的人那里,都会发出危险信号。
危险一、对自我内心的暴力
现象:28岁的林文清曾经开朗乐观。后来,情况却变了——“2002年,我来北京,找了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那时生活艰难,我住过很长时间的地下室。对父母总是报喜不报忧。他们也很少给我打电话——我习惯了,从小到大,他们都是关注我弟弟更多。
“那时,弟弟正在上大学,我从自己不多的薪水里为他攒下学费,他因惹是生非在学校里欠下债,我也帮他还。弟弟毕业来京,将近一年没有工作,由我负担生活费。妈妈常说:‘你是他唯一的姐姐,你不帮他谁帮他!’是啊,很多时候,我也为自己能够资助弟弟而自豪。
“在父母面前,我也是为他们分忧的乖乖女,妈妈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麻烦都会向我倾诉,提醒我的还是那句话:‘谁让你是我女儿呢’!可是,我自己生活中困难、工作和爱情上的不顺心,都要自己化解,不能向家人求助。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心里就像压了重重乌云,有一段时间,我对生活几乎失去兴趣。”
“善良滥用”的人可能是受传统教育熏陶很深的人,他们总是被告知:“你还不够优秀。”“这些都是你该做的。”“你不该喊疼!”
他们把付出当作习惯,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压抑和需求,对偶尔一闪念的不满深怀内疚。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真实的自我,所有的压力和愤怒都被内化了。从表面看来,整个人风平浪静,但他/她却在不断默默消化来自内心的风暴。
这种压抑总有一天会让人付出代价:可能变得消沉、怀疑、疲惫、讨好,甚至失去生活的兴趣,为了达到别人的期望而筋疲力尽。假如别人对他们抱以关注,他们可能会手足无措,宁愿在群体中消失。
对策:学习为自己活
如果你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善良”的人,不需要批判自己,希望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没有错;希望别人能关心你,也没有错。唯一的问题就是自发形成一种效果不好的方法。从现在开始,你要有意识地改变一些行为方式。
首先,是学会真正倾听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自己不想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学会说“不”。别怕别人说“不好”而压抑自己。不要怕伤和气而放弃自己的尊严和界限,当别人侵犯你的尊严和权利时,要用正当方式维护。
其次,正视自己的真实需要。可以鼓起勇气来,直接表达情绪;也可以直接说出想要的东西。你可以允许自己自私一些——那实际上不是自私,而是坚持自己。
危险二、长期压抑负面情绪导致“躯体化”
现象:如果做个统计会发现,在我们的电视剧中,善良的女主人公得各种不治之症的比率远高于其他人。
《绿萝花》中的伊蕊,《最后的棚户人家》里的雪梅,等等。当然,这有助于煽情。但美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露易斯·海在她的《生命的重建》中写道:“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现,那些容易得呼吸道疾病的人,比如哮喘,患者常常具有‘过度发达的责任感’,他们对自己环境中发生的任何‘错误’都怀有内疚,感到自己没有价值而自我惩罚,通常情况下,当环境改变时,情况就会好转。”
这其实正契合人们的心理发展规律——负面情绪的长期压抑会导致“躯体化”。比如,现代医学证实:消极情绪是癌症形成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
C型性格被称为肿瘤性格,这一人群以过多的压抑、忍耐为特征,患肿瘤的几率较高。有专家估计,在内科病人中,至少有40%的人实际上是情绪问题。他们当中有些根本没有躯体疾病,有些有躯体疾病,但也是由消极情绪引起的身心疾病。情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疾病的痊愈,而在顽固的慢性病人中,这个比例还会更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不无遗憾和充满同情的评论——“她/他那么好,怎么就突然得了这样的病!”
人们内心的冲突以躯体化的形式去体现,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心理专家朱建军认为,得病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潜意识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就会让身体生病,因为生病本身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声音:“我需要被关注。”露易斯·海在她的书中说,以一般情形来讲,我们的疾病可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身体像世界上最奇妙的机器,能反映内在的思想和信念,且时常和我们“对话”,告诉我们它的种种情形。
对策:用对自己的爱来听从身体的指示
从心底真正爱自己,用对自己的爱来听从身体发出的指示。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每种疾病都可能在讲述着你压抑很久的消极情绪。所以,假如你的躯体得了病,除正常的治疗外,每天给自己一些时间,静静坐下来问问自己:“我头脑中有什么情绪或思想被克制了?”“这种克制是怎样的情形?”是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吗?是愤怒吗?是怨恨吗?是一直以来的内心不平衡吗?然后反复地对自己说,我愿意丢弃潜意识中造成我疾病的思维模式。
一些慢性病可以通过心态的调整来治愈,但有些人即使调整了,也不见效。实际上,最有效的心理调整应该是认知、情绪、行为达到一致情形。比如跑步,首先要认识到跑步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有利健康,然后怀着快乐的情绪去跑,这样可能更有效。如果你虽然认识到跑步的好处,但是又觉得跑步耽误时间,是个负担,不是发自内心想去这么做,跑步的益处也不会实现。
危险三、对他人的惩罚与谴责
现象:Vivien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总监。她总是对每一个新加盟者关爱有加,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被照射的温暖。她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也为此感到骄傲。
实际上,这家公司人员分工明确,独立操作性较强。但每每接到一个项目,Vivien都主动要求承担大部分内容。虽然老板一再告诉她,没必要亲自做这么多,但有意无意间,很多繁杂的工作还是由Vivien操刀了。起初,很多人觉得这样也不错,至少没什么压力,但时间长了,当一个项目即将落实的时候,就往往形成这样的情形,大家先是缄口不言,然后等待,最后每人领一个“杂活”而去。
如果我们不看表面现象,只看结果,会发现“善良”人虽然做了很多善良的事,身边的人并没有因此过得更幸福。虽然“善事”做了那么多,但“善事”的背后却隐藏着这样的潜台词:“看看你多么无能,多么不负责任,而我做了这么多!”这些话实质上是对周围人的惩罚和谴责,可以让别人通过内疚达到精神讨伐的目的。
从人本主义流派的视角看,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是人的根本需要。
像Vivien这样虽然付出很多,同事会一时心存感激,但她实际上却是在界限不清地助人,客观上剥夺了同事自我成长的可能,助长其依赖心理滋生。
助人的真正含义在于充分肯定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并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而不是替代成长。
为何我的善良总被利用?
人类有一个心理现象,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把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归因。利用别人善良的人也有这样的心态。
比如,有人暂时借给来京朋友一套房子,但朋友尝到白住的甜头,赖下不走了。我们可能觉得这个朋友品质不好,但实际上,朋友选择不还,可能是给自己找到了“正当”借口:“我有实际困难,你作为朋友应该帮我解决。”“是你决定借给我的,你无权赶我走。”
为何善良总是被利用?这跟我们的一些谚语很近似——“柿子总捡软的捏”。人总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得寸进尺”的时候,并不认为是占了对方的便宜,也不认为是建立在对方很多付出的基础上,而是认为自己得到是理所应当的,是合理的。
如何与孩子谈论善良的话题?
作为家长,要建立健康的“善良观”,对待孩子,父母不能总是付出,这种付出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父母不能一味退让,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需要不是总会得到满足。这些都是孩子建立健康“善良观”的基础。
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懂得,要想真正爱别人,首先要真正爱自己。凡爱人就是善,爱别人是善,爱自己也是善。而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并不能真正爱别人。
爱并不意味着总是和和气气,永远没有争执和利益冲突。相爱的人也有冲突,只要不损人,利己并不是坏事。另外,当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时,要用正当的方式去维护,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利益并不是恶。
对策:学会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
如果你总是付出,从现在开始,要学会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享受周围人对你的付出,让别人也有“做好人”的机会。在接受的同时不要总是想着要用什么回报来平衡。其次,给别人独立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不要总是替别人做这做那。
如果你周围的人中有这种“善良”的人,不妨对他/她宽容一些,在他/ 她偶尔直接表达对你的不满时,即使他/她的话有些过火,也要耐心听而先不反驳,给他/她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这样,你们之间反而容易互相了解,也将促进沟通,厘清双方界限。
韩剧里的善良人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韩国,也逃不掉传统“善良观”的束缚。在过去的韩剧中也塑造了一批刘慧芳式的女主人公形象。《蓝色生死恋》中的恩熙是一个典型,最后却得了白血病。
最近的韩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的金三顺与以往韩剧中的善良女主人公形象大不相同。金三顺善良,不会去故意伤害别人;她正直、坦白,尊重真实的自己;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她会极积争取,不会因为竞争对象是一个胃癌患者而放弃自己的幸福。她也有私心、看到自己喜欢的男人与前女友在一起,也会嫉妒。最终,金三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爱情。
金三顺争取幸福,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感染了众多观众。虽然没有宣传,却轻松拿到韩国当年的收视冠军。该剧在我国也有很多追捧者,反映了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来源:心理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