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幸福感的追求也日益上升,参加个人成长类工作坊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而市面上各式各样的身、心、灵成长类培训也是层出不穷。那么,面对林林总总的各色培训,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我在专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十余年间,一方面因为自己感兴趣,一方面因为长于做口译的缘故得到很多机会参加各种相关培训与工作坊。粗略地分类介绍如下:
属于传统心理分析流派的培训包括精神分析、荣格心理分析、人际沟通分析(TA,也译作“交互作用分析”)等。它们通常强调个人因童年经历所作出的早期决定对人造成的影响,包括因为家庭教养与社会规则的禁令使个人压抑到无意识中的“阴影”、个人习得的情绪与信念模式,以及人际互动模式如“心理游戏”等。心理分析与认知行为流派都更多地帮助个人从理性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自我,以期在行为层面上作出改变。它们适合于对理论、逻辑思考比较感兴趣的人。但是过度的理性思考而忽略情感体验本身亦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这类方法所需的时间通常较长,而且收效较慢。在与个人潜意识的沟通上,催眠可以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但在催眠领域内,亦有多个不同的流派与手法,强调对个人的尊重而不以表演与操控为隐性目标的催眠课程才是值得挑选的。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家族系统排列等流派则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乃至更大的社会系统对人的影响(荣格心理分析也有“集体潜意识”之说),并通过雕塑、系统排列等类似心理剧(国内开展的有易术、螺旋心理剧、音乐心理剧等不同流派的课程)和格式塔疗法(或称“完形疗法”)的戏剧式表现手法来展现个人的内心世界与所处的人际环境,并通过对话和身体位置的改变等来建构新的内心图景。这样的形式令个人能更直观地觉察和体验到内心深层的影响因素,从而达到深入的自我理解与重新选择,但是因为个人在坦露内心世界的情境中也非常脆弱,因此必须要有好的导师带领。
另外一些偏重灵性、能量与自我表达的课程如动态静心、苏菲营、灵气疗法、动中禅、呼吸课程、表达性艺术治疗等,则往往强调放下头脑的过度思考,而注重个人的自我观照、时刻活在当下的觉知,并从身体、能量的层面通过呼吸、舞蹈、打坐、绘画与吟唱等方式来释放内在被卡住的情绪能量(即造成身心疾病的因由)、自由地表现真实的自己。此类工作坊可以快速触碰并处理个人深度的情绪创伤,但同样需要有非常安全而信任的环境和很好的后续支持,并且因为不太讲理论,可能不适合于喜欢理论学习的人士。
此外还有近二十年来逐渐兴起的企业教练课程。它们更为未来和目标导向,强调如何通过有效的工具与方法去达成积极正向的目标,而不那么注重对于过去淤积的身心问题的直接处理。与神经语言程式学(NLP)一样,企业教练课程的多种工具可以教给个人更有建设性的思考与行动模式,应该说与心理治疗是很好的互补。
一、身心合一、言行一致的好老师
好的老师是培训的关键,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身心灵成长的领域,如何判断一位老师的“好”“坏”呢?我认为,一位老师是否接受过充分的训练,对于“人”、“问题”、“成长”和“助人”等课题有深入的了解与领悟,是很重要的,但甚至更为重要的是这位老师自己是否经历了足够的成长并整合好了自己,尤其是在其个人的情绪处理与人际关系方面。“尊重”、“接纳”、“共情”这样一些助人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不能只是头脑层面上的学习,而必须是这个老师活出来的样子,这需要时间、耐心和面对自己的勇气。
目前市场上有相当一些自称为导师的人没有经过足够的训练,凭着几天粗浅的学习就开始照猫画虎地带领别人。前些年某个知名教练机构大棒加胡萝卜的教学方式所造成的伤害,还有在四川地震中一些心理咨询师为了秀自己而强行撕裂受灾者伤口的作法,都是我们要引以为戒的教训。如果一位老师只会摆出一幅高高在上、权威和专家的样子,讲的只是一些非常“权威”的理论和分析、缺少实际的生活体验,我会对他/她敬而远之。因为这样的老师会需要学员的崇拜来支撑自己其实并不丰满的信心,而他们对此的不自知与不能面对会使得他们在有意无意中想要操控与利用他们的学员。
与此相反,当我参加完一些培训,感到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有深刻的领悟并且真的在实际生活中看到变化的时候,我反思是什么使得那样一些似乎早已懂得的“道理”(爱,宽恕,建设性地沟通……等等)变得切实可行起来了呢?我意识到:是老师们在讲述时的状态促成了改变的发生——他们真的“是”他们所讲的爱、接纳与尊重,因此整个培训的场域里有爱开始流动,人们向着彼此敞开柔软部分,一开始是从老师到学员,然后是学员们之间,再然后到了学员们和家人、朋友、同事的关系之间。
但甚至同样的这些老师,也有过因为太劳累、或是勉强自己做不想做的工作而在培训中空讲道理的时候。那时他们讲的是同样的话,给人的感觉却没有什么效用。可以说,身心灵成长的导师最重要的资质不在于他们的学历文凭、所擅长的流派、从业时间的长短、或名气的大小,而在于他们能否真的以有爱的状态来与人接触——温柔而有力量的爱。
所以,如果你要挑选一位好的老师,一个好的方式是先去参加这个老师主讲的课程推广会(很多培训机构会在正式培训开始前安排半天的时间作介绍和演示)。用心去感受这位老师个人的品质:你能否信任他/她?他/她是否让你觉得足够安全、温暖、接纳而有力量?一个好的老师给人的感觉会像是这样的:“她让我真正感到了被尊重”,“在他面前我觉得可以做我自己”。
二、有助于你发现自己的资源和力量
有人说:“一位好的老师会尽快让自己变得多余”。这话很有道理。正如前面所说,一位好的老师是传递爱与智慧,而不是企图建立自己的权威。很多的心理问题正是由于个人内在的真实被否定、被歪曲而不得不迎合外在权威所造成的。因此一个好的有助于个人身心灵成长的培训,必定是指引个人向内在寻求、找到自己本身所有的资源与力量、深刻而温柔地觉察与理解自己的。好的老师不会制造依赖,让学员们四处追随他/她,而是要帮助学员们依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将在工作坊中得到的成长落实于现实生活中,毕竟,那才是成长最根本的检验和我们的目的所在。
三、建立于科学基础上的体验
多年的学校教育使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下课背理论的学习方式,然而现代的创伤和脑科学研究业已证明:以行动为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方最能有效地促成疗愈与转变。尽管在一开始的时候,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很有必要和好处,能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问题、理解自己,然而,要真的发生改变,需要个人拿出勇气来面对生命中的创痛,充分地体验自己内在的情感与渴求,检视自己的观点与信念,作出新的决定并在行动上予以落实。这些是不能仅靠头脑的理性认识和分析所能达成的,需要通过实际的练习,在自我反思和人际互动中让我们的“身”(身体)、“心”(情感)、“灵”(精神)都充分参与。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好的体验式培训亦需要建基于科学、前沿的理论基础之上。例如,现代的脑科学、生物医学、神经语言程式学等等,都已经对于创伤、情绪、改变等等问题作出了许多新的发现与验证。然而一些培训仍在延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情绪宣泄”法,殊不知一味的情绪宣泄与认同并不能真正有效疗愈创伤,甚至可能造成新的问题。
四、安静下来相信自己的直觉
如今的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培训机构也加强了自身的营销与宣传策划。有时候,在一些巧舌如簧的营销人员的游说之下,你会感到自己有大量的需要:情绪的处理,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和金钱……哪一个不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呢?!于是不少人一冲动,就交了几万甚至数十万元的报名费,事后却发现自己无法投入那样多的时间精力,或者这个培训实际上并未能带来期望的效果。
购买培训课程跟我们购买其它产品一样,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我参加过不下几十个各种流派的培训,而其中对我最有帮助甚至成为我生命中转折点的,实际上都是事先我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凭着直觉的兴趣去的。我也曾数次经历过自己听得直想打瞌睡、旁边的人却激动得热泪盈眶的情形。这使我认识到:每个人和他/她所走的道路都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因此,什么样的培训适合于某一个人,不可一概而论。在这方面,要学会信任自己的直觉,它往往比我们的理性更好地知道在这个人生阶段我们所需要的是什么。培训课程的选择与生活中其它的选择一样,都需要我们真正安静下来,聆听内在声音的引导,而不是在头脑乱哄哄的时候左右为难。如果你对某个培训感到好奇、渴求、有兴趣或是心里欢悦,即便你的头脑可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质疑,还是要相信自己并大胆地据此行动——生活常常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五、合理的期待与自身的实践练习
几年来,我看到不少人急急忙忙参加完一个课程,又赶去参加下一个课程。他们被称作“课虫”,在课上急切地排队,一遍又一遍地争取老师做个案的机会,希望解决自己的问题。
然而我们的很多问题,都有着它方方面面的原因、源远流长的历史。个人成长不是一条一蹴而就的道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行走下去。再好的老师,也只能教给我们方法。他们不是神,也不应该被我们视作解救我们困苦的神(正是这样的期待本身常常重演我们的问题)。他们所能做的,是指引我们通达自己的内在深处,在那里我们终将看到:我们所一直等待的那个人,正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所渴求的无条件的爱、平安与富足,是内心的感受,并非外在的某人或某事达到要求所能保证,而唯有我们自己才能给予我们自己。
曾经一度,我也很喜欢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然而几年下来,我慢慢意识到自己所懂得的知识与方法都已经足够多,更重要的是踏实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我开始慢下来,每当在生活遇到一些事的时候就用我所知道的方法去体会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信念、理解自己的渴望,并在此基础上作决定和行动。这可能是某个朋友发了一条令我不快的短信,工作上的争执,与快递员发生了龃龉,不想给母亲打电话……所有这些日常生活中我真正坐下来去感知并且深入探究的时刻,都变成珍贵的经验与体悟,使我更多地理解了自己、理解了他人,并且明白自己到底想要怎样去活,让自己活得更自由广阔。
因此,对所有怀着真诚的心愿想要改变自己的朋友们我想要说的是:切莫期待着通过某一次培训、某位明师的指点,自己就能豁然开朗——这样的事,即使有可能发生,“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也依然需要我们每一天每一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践行。
六、为自己寻求持续的支持
改变有它的历程,新的东西进入原有的体系以后往往会打破旧有的平衡,因此个人时常会经历一个混乱的过程。有时候你的感觉会是:上了这个课怎么一切没有变好,反而变得更糟了?!要知道这是因为一些原先被你压抑与忽略的东西已经浮出水面,而你尚在试图整合的过程中。
工作坊往往只是一次性的,时间短、人员多,老师很难给到个人足够的关注,即使是做个案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到冰山的一角。有些各处参加工作坊的人,给人感觉像是武打小说中受了重伤的主角被各门各派的人这里点了一下穴、那里注入一点内力,虽然这些治疗的用意与给予都是好的,却因为缺乏统合性与持续性,反倒容易让人走岔了气,因为无法调和这些注入的新元素而内里更加混乱。
在这样的时候,不要因为痛苦和困难就裹足不前甚至退回原地是很重要的,这需要你对于改变有坚定的决心和莫大的勇气,同时还需要有他人良好的陪伴与支持。所以如果能在参加个人成长工作坊后与同学结成互助小组,或是得到个人心理咨询师的稳定陪伴与引导会非常有帮助。
最后,我愿以一句歌词来表达对各位有志于个人成长的读者的祝福——我们是行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我愿与你,展翅飞翔,翱游在蓝天的穹谷。”(钟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