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倦怠说:NO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这被称作“职业倦怠症”,加拿大着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他已“五子登科”,却并不快乐

王先生是某跨国公司的市场总监,年薪60万,业绩卓越,孩子在国外念大学。

在旁人看来,王先生是孩子、票子、妻子、房子、车子“五子登科”,但奇怪的是,这位“拼命三郎”却觉得并不快乐,甚至在几个月前,他产生了对办公室的恐惧感,就是不敢去办公室。

而在这之前,他已经私底下向老同学坦言,自己感觉很累,总是缺点什么。谈话的内容也无外乎抱怨公司资源问题、担忧员工业绩问题、不满孩子学业表现等等。市场总监恐惧上班,王先生不仅不敢告诉周围的同事,也不敢去医院看病,只能偷偷托朋友私下里找个心理医生为自己诊治。

◎分析

高管对心理健康关心度低

首先,高层管理者个人对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显著低于其他职群。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是与幸福感成正相关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高,感受到的幸福度就高。

其次,高层管理者的自身工作生活质量和自我实现的要求常高于其他职群,也可以说,他们的“幸福敏感度”相对较低,一般的成功无法满足他们。

最后,高层管理者往往是能力和意志力超群的人,他们往往觉得心理问题可以靠个人意志力解决,而不太愿意求助。

其他人的故事,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呢?

持续高压情绪焦灼

孟飞 28岁 业务经理

“如果我每月不能做到一定数额的利润,我的业务就无法运转下去。”孟飞在通信业奋斗了6年多,现在每天都要面临这个问题。

5年前,孟飞只身一人来到广州,他什么困难都不怕,一心向前冲。从当初的业务员奋斗到现在的业务经理,薪水倒是涨了好几倍。而现在,经验丰富了,说话的口气却不如以前“硬气”。面对同样的压力,他几乎难以做到当初“从零开始”的坦然。迫于业绩压力,他每天都处于一种极端的焦灼状态。“稍遇不顺,我的厌倦情绪就滋生出来,非常想逃避,不想上班。每天晚上,我必须靠安眠药才能入睡,并且多次因为情绪失控而影响到家人。真的很讨厌这样的状态。”

工作热情日渐消退

小柯 25岁 旅游业

小柯是一家知名旅游公司的员工。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她是一个幸运儿——目前从事的旅游策划工作,既和自己的专业对口,又与自己的兴趣相投。她已经在这个公司工作了整整3年。

3年来,小柯的职位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的工作她已经完全驾轻就熟,她觉得工作越来越没劲。“我每天都不想上班,对工作没有了热情,就想着只要不出错就万事大吉了。可这是我曾经最喜欢的职业呀!我也曾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很多,但现在那种职业的成就感没有了,我觉得自己具备的这些知识应付目前的工作绰绰有余。我实在不知道自己脚下的路通往何方。”她摇摇头无奈地说。

工作琐碎缺乏成就感

杨健 男 33岁 行政人员

杨健在公司里做了10年,如今也混了个“资深”,一人身兼多职,从上到下什么都需要管,既是办公室负责人,也分管后勤工作,偶尔还帮忙会计报个税,帮人事处协调协调,甚至在老总出差时担任全面负责内部工作的助理,几乎从早到晚连轴转地工作,没有一刻得闲。“经常回到家里了还得不到休息,电话不停地接,不是老总找就是同事找,老婆经常说我打杂还打得这么热火朝天。”他自嘲道。

虽然如此忙碌,杨健却并无多大成就感。他整天忙来忙去,压力很大,生怕哪里出了个错,大家的笑脸会立刻变成麻将脸。“我这个位置还很尴尬,这边老总认为我是帮公司花钱,不创造利润。那边员工认为我是老总的帮手,是眼线啥的。经常吃力不讨好,心累啊。”工作越辛苦,个人成就感却越低的他为此充满苦恼。

工作才两年 就想退休了

今年26岁的李先生两年前大学毕业时,本想留在昆明找份工作打拼。不料求职过程屡屡碰壁,最后在家人要求下,他考回老家那个乡镇当公务员,被安排到乡民政局。

转眼工作两年有余,李先生总结其工作时就用了三个字:“没意思。”他说,他所在办公室主要负责办理结婚证和离婚证,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看到有人来结婚又有人来离婚,很快感到麻木。日子一天一天翻着过,可是李先生还是觉得时间太慢。早上贪睡不想起床,上班期间打不起精神,下午3点就开始盼着下班,李先生索性将个性签名都改了,他说他想退休。

心灵咖啡提醒,对付职场倦怠,也应该对症下药

单调作业产生的职业倦怠

单调作业是指那种千篇一律、单调、快速、重复、无精神活动余地的工作。

1.自我梳理

当目前状况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或情况复杂而令人厌倦时,不能一度抱怨,应该给予一定的分析与整理。了解自身需求,是否需要改变,如何改变,自己还需要什么,自己的需要是否合理,合理的需求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满足等等。

2.突破原有的工作模式

突破在工作上早已建立起的一套固定的处理模式,试着从多个角度去体验是否还有新的处理模式,增加对工作的新鲜感。

3.做好工作规划

全面透彻地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以及自己所能承受压力的额度等等。

4.有意识地给自己“加压”

如果工作对你来说没有太大挑战,你可以试着给自己增加一些创造性的元素,试着找一些对自己有挑战性的,而且自己有兴趣承担的责任来承担。

过度安逸产生的职业健康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奉行“工作越清闲越好,活动量越轻越好”,懒得用脑,每天大部分时间脑子处于空白状态。殊不知,如此“享福”,往往会因福得祸。

1.摆正态度

刀不用会钝,锁不用会锈。人也一样。过度安逸、没有一丝压力的生活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迂腐。工作中贪图安逸有害健康,而努力勤奋才是保健的良方。别等自己老了才知道遗憾,拼搏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2.为自己量身定做一项计划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为自己设定目标,就像练习射击一样,你只有先学会枪支的结构、枪支的分解与组合以及瞄准和击发训练,你才能够命中目标。在开始时,你需要制定日工作(生活)计划,可以具体到每一个时段完成的活动,当你养成好的习惯后,你便可以制定周或月工作(生活)计划。

3.自我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改变需要过程,在完成你的工作(生活)计划的同时,引入积极的自我奖励和负面的惩罚手段,因为它们都能对你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起着强化作用。

4.生活中多和积极向上的人接触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学到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需要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因此,要多和一些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结识和交友,他们的态度和处事方式会对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职业厌倦症

职业厌倦症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或对其工作缺乏兴趣,而引起的心理状态的不良反应。其表现是对工作感到厌烦,工作不起劲,工作错误多;经常感到头痛、疲倦,心情压抑。

1.重新审视工作

重新思考你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这是产生工作激情的内驱力。例如,同样是做了多年的教师,有人为整天和小孩子打交道而感到厌烦,有人却为能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怡然自乐。因此,只要在工作中树立起使命感,明确自己要实现一定的价值,就能在个人工作中产生前进的动力。

2.树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合理地安排工作

人们经常容易被日常工作带来的麻木所淹没。因此,要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这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方法,你的目标应明确、可量化,并能在一定期间内完成。目标的完成可使你树立信心,再朝另一个小目标前进。这时你就会发现工作愈来愈有兴致。

3.打乱单调乏味的工作节奏,工作之余寻求心理补偿

打乱目前单调、乏味的工作节奏,让自己在重新适应的过程中找到新的价值重心,工作之余可给自己安排合理的娱乐空间。

4.不要轻易言弃

产生职业厌倦的人很容易引发辞职的想法,请务必要三思而后行。特别是针对那些暂时得靠自己这份工资养家糊口的人而言,因为就算你找到了另一份工作,也无法保证它一定比目前的工作好。

特殊职业倦怠———过劳死

“过劳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种特殊病,最早出现于日本七八十年代经济繁荣时期,指的是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

1.改变认知,建立崭新的“敬业观”

绝大部分民警都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们为了完成任务或某些目标,奉行“五不一干”态度:即不看病、不检查、不休假、不疗养、不睡足、带病干。殊不知,“过劳”对国家、家庭和个人来说,不但得不偿失,甚至是“赔本买卖”,一方面因“过劳”而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医疗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另一方面,“过劳”后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因此,民警应彻底摒弃诸如“带病坚持工作就是敬业,爱惜健康就是觉悟不高”的糊涂观念,摒弃鼓励、放任凭借违反生命定律、违背生活准则以求“战果”的愚蠢做法。

2.强化健康意识

很多民警对自身的健康意识淡薄、错位和偏颇,有了病要么不当回事,要么讳疾忌医,吸烟、酗酒、夜生活频繁更是常常成为一部分民警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手段,甚至成为难丢的嗜好和习惯,不爱惜身体,不关注健康,不遵循生命节律,这些不良嗜好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民警健康的一大杀手。

3.有意识地放慢你的节奏,善于劳逸结合

警察要学会忙里偷闲,有空就抓紧休息。平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生活,例如,短期旅游、游览名胜;爬山远眺、开阔视野;呼吸新鲜空气,增加精神活力;忙里偷闲听音乐或跳舞、唱歌等,都是解除疲劳,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

感谢以下机构智慧支持:中国心融集团

本文版权属于心灵咖啡,转载请注明。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