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建议,我总结出三条:
1、最小改变原则;
2、补偿性治疗原则;
3、最易调整方 改变原则。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要走的路很长。我往回看,自己脚印崎岖。
一、如何跟咨询者产生沟通;建立良好关系,用最短时间发现问题;
二、如何引导咨询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及原因并领会;
三、给出具体建议,要求咨询者领悟并执行。
我的困惑重点在第三步。咨询关系处理得好,原因分析出来,诊断成功,咨询者可以领悟自己的情况。但是,但是在最后的一步,我的成功率不是很高。咨询建议,落于俗套,方法陈旧古板。比如强迫症,就是“为所当为”和写日记;抑郁症,就是多交谈、多走动;恐惧症,就是设定一个脱敏计划…….如此种种书本的方法。效果不好,真的不要完全相信书本。
于是,我会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比如邮件互动、电话辅助跟踪回访、读书配合。但是,这些流于形式,要做到对咨询者真正的疗效。功夫还是要下在分析环节,真正洞悉咨客的性格、做事方式、思考模式、可能受挫败的情况,容易产生个体能动性的方面。为他量身定做一套咨询后的自我治疗套路。
在治疗中,除了在现场可以操作的,比如设计情景角色扮演、空椅子疗法一类的、毁坏性地发泄、跟咨询师模仿体验。但是,咨询完呢,回去后呢,他一定还有可能反复的;还有一些不可能在咨询室作的治疗呢?那就需要咨询建议。
1、最小改变原则。设计的建议要可实施,可执行,易执行。先让咨客体验到一点点的改变,他会增加自己努力的信心。改变过大,容易造成中途失掉勇气,无法坚持到看见效果,从而共溃于魁。
2、补偿性治疗原则。治疗是缺什么补什么。甚至可以矫枉过正,不必在乎是否公道与符合道理。比如夫妻游戏、亲子游戏等等。为了调整关系或个人思考模式,设计一些补偿性地游戏互动。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创造出无数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最易调整方改变原则。很多两人或多人问题,作调整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明确作调整改变,为的是最有效达成目的。那么好,就可以参考如下原则:
婆媳关系:媳妇先动,婆婆随后;老人调整慢,但讲道理,会随着儿媳变化;
亲子关系,大人先动,孩子随后;大人易领悟问题自己改变,孩子就容易变化;
夫妻关系,主动方先调整,被动方跟随变化;为什么我没说男人先调整,有时候,男人如果不能主动或是受影响大的一方就很难。所以,不分男女,谁更愿意主动调整,谁先迈出第一步,对方会感知而跟随。
以上分析,是基于效率和双方都愿意调整的考虑,如果一方坚持不愿意调整,视为不配合,不在咨询可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