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人的职业观

50后的职业观:勤恳与坚持

50后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大,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代职场人士。他们经历了幼年共和国的上升“黄金期”和人类史上的两大空前“实验”——“文革”和“知青下乡”。在艰苦的环境下,依靠他们的坚持和勤恳,他们追求着自己朴实的职业梦想。

50后退休干部的职业回望:

人要有压力,逼入绝境才会有改变的动力。我们的成长经历一直是没有选择的,但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同时,不安于现状、好奇、喜欢挑战的性格,也促使我不断尝试新机会。

文革错失了高考的机会。之后,无论是在工厂当工人,还是错失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深造机会,虽然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始终对工作都坚持着认真的态度。同时,坚持学习也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没有放弃过的。终于恢复高考,带着3岁大的孩子,仍然坚持参加高考,把握住了这次改变职业生涯的机会。

由于在大学期间的突出的成绩和表现,分配进入大学校担任教师。干一行专一行,珍惜努力争取来的职业转变,是当时最强烈的信念。为了在教师的职业道路上有所发展,30岁依然决定在职考研,之后还评得了教授职称,担任化工系副系主任,分管人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民追捧数理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化工系面临招生不足的窘境。再次面临职业生涯的维谷,我决定走出高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拓自己的职业生涯。由于多年分管人事的经验,先是放弃事业组织的职称待遇,从事培训工作。后来48岁,加入一家外企担任人力资源经理。无论是英文还是职业环境都是很大的挑战,但我对自己说自己是时刻准备着的,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变化。此后,陆续还尝试不同的新职位,尝试新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潮流的职业学习态度,也十分珍惜自己有机会尝试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使现在退休了,我仍然非常乐意发挥余热,与更多同行人分享自己多年来的心得,享受着着种充实的生活状态。

职场鉴言:“了解自己,设定合适的目标,充分的准备加上全情投入地执行,就能走好职场发展的道路”。

50后教授的职业回望:

从文革动荡时期过来的这一代人,当时想读书,读大学是我最终的愿望。但是文革中我们没有办法读书。我们该读书的时候,受到“四人帮”的干扰;我们该读大学的时候,成为知识青年下乡修地球;即使是上工农兵大学,也并不是通过考试进去的,真正表现好的工农兵大学是通过贫下中农工农兵推荐的,还有一个就是走后门,当时就出现了走后门,而且愈演愈烈,作为中层干部的子弟是没有希望的。幸好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了恢复高考,我们有幸参加了高考,我是1977年高考,1978年考入大学。这是命运的改变。

从我自己谈起,我也觉得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应该是属于“老三届”,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得老百姓无法选择,生活也很艰难;改革开放之后,日子真的是一天比一天好,高考使我有机会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甚至后来到澳大利亚留学,成为今天的教授。这是我在下乡时无法想象到会有的今天。尤其我是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觉得我能够达到今天这样的程度机会不会太大。

现在仍然十分庆幸,在下乡知青的日子里,没有放弃要坚持学习的信念。遇到时代的重大变革,才能在变革中把握转机,走在象牙塔里,畅享知识的魅力。

职场鉴言:“坚持自己的梦想,确定方向就坚持走下去,并为止付出努力,为明天到来的职场机遇做好充分的准备”。

60后的职业观:传统与责任

60后算是赶上了好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好传统被重新恢复。当年的文学青年,如今他们绝大多数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不少人心底还保留着些许的理想主义。拥有令前辈羡煞的教育环境,他们既拥护传统,又敢于承担社会变革者的角色。他们所走出的是一条承前继后的职场道路。

60后咨询公司总监的职业回望:

大学毕业服从分配到工厂从学徒做到生产值班长,这是一段辛苦而无奈的职业生涯。在生产第一线管理那些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知青工人,没有发挥自己抱负的机会,更没有真正的管理和驾驭可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上海80年代末,外企开始纷纷落户,同时留日的风潮也刮了起来。看到这些新的机会,吸引着像我这样不安于铁饭碗的人。毅然决定要改变当时的职业状况,要走出去尝试任何可能的新机会。最终,外企的大门让我给敲开了。这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逼迫自己认真刻苦地工作和学习,只为一个简单的目标,就是“适应环境,不被淘汰”。无论是语言、电脑、还是专业技能,从零基础到逐步变成老板的专家顾问。在这一段适应期里,胜任工作角色的责任感是让自己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直到外籍老板让我第一次知道职业也是可以规划的,让我对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和打算。

此后,对成就感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下一阶段的职业目标。不断审视自己的职业状态,寻求更高的职业发展——成为专家型的事业伙伴。随着专业技能磨练得越来越炉火纯青,处世方式越来越圆滑周到,工作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需要。

因此,为了寻求自我实现的职业发展目标,开始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新的尝试,以培训师的身份分享自己的专业经验。值得庆幸的是,得到的效果还算不错。逐步开始明确自己的潜力,也在业界竖起了自己的专业美誉度。最终在2年后有机会合伙开创自己的管理咨询公司。

职场鉴言:“做自己能做且喜欢的事,努力成为行业的专家;每天笑着面对一切,才能把职业变成事业”。

60后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回望:

从大学选科到毕业分配,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服从国家需要,科技救国”的思想。在当时,学习和工作都是始终服从国家的需要,并以此为荣。大学毕业分配,我到企业成为一名讲师,教的是化学,为那些因文革而错失上大学机会的工人补习大学文化课。四五年后,这项历史任务逐步完成,领导也考虑到企业培训的转型需要,培养我从事企业管理的教学工作,期间也编写了相关的教材。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这也成为我职业转型的启蒙点。这段经历不仅使我积累了专业经营知识,同时,由于我的学生都是大型企业的管理人才,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也获得了许多他们的实践经验,还与他们建立了亦师亦友的社会关系网。随着这些学生快速成长为强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他们开始鼓励我将长期在经营方面积累的独到想法和知识运用到市场经济的实践之中。最终决心下海,成为职业经理人来试试自己的潜力。

这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充满着风险和挑战。然而,坚持自己一贯的做事风格,“选择了就必须做好”的高度责任感,最终出色地胜任了这个新的职业角色。期间我一直坚持不断地更新知识,如读MBA等,几乎每三年就接受一门新的专业课程培训,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商场的工作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于是便开始学习心理咨询,一圆大学时想读心理学的梦想。考出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接受邀请加入到心理咨询这个新兴行业。起初半年自己压力很大,市场形式也不容乐观,但是仍然是因为自己的一份坚持,凭借自己的专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逐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认可,甚至拥有在业界较高的美誉度。

一路走来,我的职业道路都是顺势而为的,但是我始终坚持无论做什么,都要尽责做好。

职场鉴言:“任何事都要靠毅力来坚持,尤其要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至;顺势而为,才能水到渠成”。

70后的职业观:稳重与专业

70后是前辈所说的后生可畏,后辈称赞的“牛人”辈出,但他们却感叹自己“在夹缝中奋斗,充满尴尬”。国际大公司的纷至沓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有史以来最具实力的职业人。职场中,70后是允许自己内心仍有理想主义的一片天地,却始终兼具了前辈的使命感和新兴的功能主义色彩;关心自身实力的发展,却比自己的前辈更懂得公关的效用。他们正在成为职场中的新领军人物。

70后部门经理的职业回望:

硕士毕业时才开始隐约清晰自己职业发展的大方向,但那已经与当初考研时的想法差别很大了。始终在思考如何以最高效的方式规划并实践好自己的职业道路。

职业初期一年半的咨询公司工作经历,让我了解到在管理咨询行业的职业发展需要哪些能力和素质。之后,朋友鼓动一起创业。想到能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创业,又有不错的合作伙伴,便认为是个不错的机会。但实际是半年的创业经历证明,创业并非如此简单随兴。于是,决定脚踏实地在企业里积累行业管理经验,了解在管理咨询领域里实际的工作和需求。跟自己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尽最大的可能吸收相关实践领域的操作经验。两年后,回到咨询行业,也确实感觉工作更游刃有余了。

在我看来,要着实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就必须有一个准确的规划。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最主要的还是对自己的判断,以及对外部的环境和机会的把握。了解自己,了解环境是每个职场人士首先要做的功课。

职场鉴言:“直面环境的压力和挑战,需要长远的目标来坚持走下去”、“尽量做自己能发挥长处的工作,更长远地考虑未来的状态”

70后高级主管的职业回望:

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职业体系也正在转向成熟,很多外企或新行业都需要有新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所以我们毕业的时候缺乏大量的精英分子。我们当时毕业的时候,基本上都有机会在不同的精英岗位上做一番选择,所以我们当时不用为就业担心。

与现在的大学生相比,当时我们的选择余地更大。根据专业特长选择进入了一家外企从事观相关的技术工作。由于在技术方面的钻研和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逐渐升任从事管理工作。

在我看来,在职业发展上,吃苦耐劳和坚持专业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虽然我们的职业道路不在是像60后那样要从无到有开荒,解决职业的“生存问题”,但是我们面临更多涉及到革新的“再生问题”。因此,职业发展的成功不仅需要沉稳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还需要带有革新的眼光,为将来储蓄专业的能量。

职场鉴言:“做对的事,并坚持做这个事”。

80后职业观:要工作,更要生活。

80后生于改革开放的土壤,是多元职场文化的积极尝试者,也是年轻、有活力的职场新人,他们让职场中坚们感叹不已;但浮躁、脆弱、不担当的指责更不绝于耳。他们抱怨“没人理解我们的世界”,因为在优越环境下成长的80后,追求的不仅是职场的骄人业绩,还有愉快和谐的生活品质。这种张扬且强调自我的个性,能否让他们承担更多的职场责任,走好职业生涯的道路呢?他们正在用行动探索并回答自己这些问题。

80后职员的职业回望:

不是我们怕吃苦,也不是我们对现在的幸福生活认识不够,而是我们的压力太大。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严加看管”下长大成人,却不幸落下了“小皇帝”的名声;我们成长在“科教兴国”的年代,老师们眼巴巴地盼望我们门门满分,仿佛“赶超英美”的重任全部压在我们的肩头;好不容易考进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却迎来“就业高峰”,薄薄的一张毕业证书换不来自己理想的工作;更让人担心的是,90年代的新新人类已经开始要信誓旦旦地进入职场了。所以,在我看来,面对复杂的社会变化,职业生涯规划是很复杂的东西,尤其是对文科毕业的人,很难明确一个标准。

大学快毕业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管理类专业方向太模糊,就决定去找找有没有可以结合的专业方向,就读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证书。之后就一直在一家外企做HR。有同学也问我,为什么毕业到现在一直都没有跳槽?反复斟酌,我还是觉得要把专业的技能学好,稳扎稳打一点。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关键是磨练自己的社会经验,学会恰当地调剂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面对激烈竞争的环境,我不得不学习慎重地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谨慎地尝试新机会。

职场感言:“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职业规划就是要不断地多看看,多做做;做好准备等待机会”。

80后职员的职业回望:

渴望成功、不安分、敏感不是80年代人特有的问题,而是所有年轻人都可能经历的阶段。进入社会工作这些年来,我的体会是我们80后虽然渴望在职场获得成功,但是我们希望那个同时拥有自由快乐的高品质生活。尤其对我一个女孩子而言,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有安稳的工作环境,能够平衡工作与生活是最大的追求目标。

要问我什么是好工作的标准,理想的来讲,我觉得是离家近,福利好,感兴趣,压力适中的工作就是好工作。虽然这是一时难以两全的问题,但是相信经过不断的职场打磨和历练,终会修得平衡之道。

职场感言:“选择职业要入对行,跟对人;经营职业要会坚持,会平衡”。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