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地遇到减肥减到疾病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个案。
12岁的小玉是我见到的年龄最小的厌食症患者。
小玉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一直品学兼优,小学学习成绩始终是年级里的1、2名;去年秋天上初预后,开始出现症状,曾因打嗝、便秘在很多综合性医院的消化科就诊,做过很多检查,也服过中药、西药,症状不见好转;直到今年6月,父母才发现孩子的问题并非那么简单,急忙带她四处求医;上月底,我在门诊见到小玉时,她已经节食近一年了,体重由原来的94斤降至70几斤了,月经初潮刚刚两个月就停止了,今年5月份心跳开始减慢,头发大把、大把地落。小玉患的是进食障碍。孩子的营养、代谢和内分泌等生理功能已受到影响,如果状况继续下去,还是很有危险的,一旦出现恶病质状态、机体衰竭将会危及生命。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这种疾病,年轻女性多见,越是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发病率越高。
无论是神经性厌食、贪食,还是神经性呕吐,都有其内在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心理学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是导致心理生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家庭治疗学派则认为个体的症状与他(她)所在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有关。
心理动力学的解释:
一种解释为厌食症是人妄想回归婴儿时代最无意识、却最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厌食的潜意识语言是“我不想长大”,害怕成熟是因为人潜意识里会将身体的成熟连结到被拒绝或被抛弃。还有一个解释厌食症是对性爱的拒绝、对抗对性的恐惧,是用“绝经”的方式否认、拒绝女性角色。第三种解释为厌食症是孩子反抗父母权威、争取自主、在家中争取自我肯定、与父母斗争方式;1、母亲无法了解孩子的需求,母亲的反应不是根据孩子而是根据母亲自己的需求,孩子无法分辨自己身体的感觉和情绪状况;2、母亲需要孩子的依附,不鼓励孩子的自主,3、孩子不相信自己应该有任何感受,相信别人的期待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系统的观点:
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在对有心身疾患患者的家庭进行研究以后,总结出了厌食症家庭的共同特征:1、家庭关系纠结:家庭中缺乏适当的情感距离,每个人都深深涉入彼此的生活,家庭成员热衷“读心术mind reading”;2、过度保护:家庭尽力避免冲突,对他人的“不舒服”特别敏感,太快地想舒解对方的压力,以至于造成家人无法学习处理情绪的能力;3、极度僵化:不主张改变,努力维持现状,以僵化的方式应对家庭发展中的各种问题;4、回避冲突: 家庭以回避的方式面对各种冲突,尤其是父母关系不良、婚姻出现压力时,孩子以症状的形式涉入父母的冲突,转换冲突,缓解婚姻压力。总之,病患发展出的饮食病患是为了回应僵化的信念和角色期待,用饮食疾患维持了僵化家庭的平衡状态,而这种僵化的系统不仅紧紧束缚了患病的孩子,也捆住了其他家庭成员。
社会文化的观点:
文化对瘦身的看法: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减肥瘦身倍受推崇,追求苗条和完美主义的倾向更加重这种意识;体重作为一种权力和控制的表现,是人们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克服不确定感给人内心带来的恐惧的“武器”;面临社会压力的年轻女性,不得不因饮食疾患而放弃人际关系,社会对于女性成就的焦虑,女性希望得到关怀时所引发的罪恶感等等。
吃是人的本能,如果人将最本能当作一种表达潜在冲突的方式,生命就会面临挑战。日常生活中,用吃、吐的方式来缓解压力的人大有人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具有自卑、拘谨、刻板、强迫人格特点以及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过度关注体型和体重,并以此来判断自我价值的人更易发生该症。而慢性精神刺激、工作学习过度紧张、新环境不适应、交友和家庭方面挫折和打击造成情绪抑郁都是导致该症发生的诱发因素。
当进食明显低于正常人,体重下降超过正常平均体重的15%,或者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小于17.5㎏/m2,有超乎寻常的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用各种方式故意减轻体重,伴内分泌紊乱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以下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诊断了。
从小玉的病症、个人成长史以及家庭环境中依稀可以从上述的理论中找到有力的“证据”;但是,我并没有首选心理治疗,而是告诫父母:他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联合起来、强制性地给孩子增加营养、增加体重,逐步恢复孩子的生理功能;因为,这种疾病有高达5-15%的病死率,如果生命不存在了,其他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在保证生命的前提下,探索心灵深处、扰动家庭模式、帮助个人和家庭成长才能成为可能。
(本文作者:孟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