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心理学基本假定
1.人格的一致性与统一性:生活形态管辖所有表现形式,整体统治部分。所谓的统一性,指所有表现形式都受着一个原则的管辖。
2. 个体对自己本身和环境的观念决定他的行为: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朝向解决生活中不断变迁的问题。
3. 单一动力:个体在问题的解决中追求成功,这种追求牢固在生活中的每一结构,但对于成功的判定视其观念而定。个体心理学评估这些个别成功的标准是以提升人类的福祉与发展而定,因为个体心理学发现个人所面对的那些问题只能以充分的社会兴趣才能解决。
4. 每一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个概念以生活方式呈现出来。
5. 社会兴趣就向人所有的内在潜能,它的发展跟个人自我一致的生活方式具有一致性。
6. 生活方式起于孩童时特有的创造性力量,也就是从他所知觉到的世界以及知觉到所谓的成功。
(二)人性观
强调人的整体观,认为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也只有就整体来看才能加以了解。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年经验的塑造。Freud认为人的本性为恶,Adler从生活有用的作为标准来界定,人倾向社会兴趣即为善。
(三)生活意义
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如果他不能体认人类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而定,那么他就很容易孕育出错误的意义。以下是三种容易使人赋与错误意义的情形:
1. 器官缺陷的儿童:
大多数器官或内分泌腺有缺陷的儿童,常因为别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困难,使他们变得只对自己有兴趣,而成为失败者,但是有些人却能够奋力克服身体及外在环境的限制,而对我们的文化有杰出贡献,所以,光看肉体是无法判断其心灵发展将会变好或变坏。
2. 被骄纵的儿童:
他们多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法律,他不必努力就会成为天之骄子,所以当他进入一个众人不是以他为中心的情境,且别人也不是以体贴他的感觉为目的时,他就会觉得世界亏待了他;当他们长大后,如果别人不再对他们谄媚或顺服,他们往往觉得社会对他们充满敌意,而想要施与报复,此时如果施与处罚,只会更加强他们「别人都反对我」的信念。
3. 被忽视的儿童:
他们从不知爱与信任感为何物,只因社会曾对他冷漠,他就误以为它永远是冷漠的,所以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当他面临生活问题时,他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及旁人的善意与帮助,他们多数会成为失败者,其中大多数出身为孤儿或私生子。
(四)自卑感优越感
阿德勒说: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二个巨无霸,也就是他的父母亲。因此父母指责孩子时,他们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一无是处。」人在开始生活时即具有自卑感,自卑感是每个个体都有的。这种自卑感激起个体产生追求补偿力量,这种力量便成为个体追求优越的基本动力。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争取优越感。
自卑感来源:
1. 器官卑劣:器官卑劣容易构成自卑感,因此先天缺憾的人由于受环境压力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一蹶不振就变成自卑情结。
2. 溺爱:宠坏的儿童,由于溺爱使他相信自己每次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一切以自己为中心,长大后变得自私自利缺乏社会兴趣容易发生自卑感。
3. 忽视:在社会成长过程中,“忽视”会使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引起他们愤怒并使他们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从此容易产生自卑情结。
(五)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的差异主要受家庭环境和家庭气氛所影向。家庭环境指影向每一家庭成员的社会事实,包括出生顺序,单亲、双亲家庭。
家庭气氛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绪关系的性质。如追求优越时的主动或被动,建设性或破坏性等。所有的人都有各种不同的生活风格,追求超越的目标,有的人是发展他们的潜力,有的人是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或运动才能。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基本上都会受到我们独特的生活风格所影响。
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是从早年在家庭中的互动之学习而形成。因此,如果父母能学习欣赏音乐,有阅读习惯,较可培养出喜欢音乐及阅读的小孩;而有良好父母沟通模式的和谐家庭,较易培育出情绪稳定,善与人沟通的孩子。
(六) 社会兴趣
1.意义
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包括: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随着社会兴趣的培养,自卑与疏离感会渐渐消失。人们由共同参与活动与互相尊重而表达出社会兴趣,此时他们是往生命的光明面发展,而未具社会兴趣的人会变得沮丧,生活在黑暗面。Mosak认为人必须完成五项生活任务
(1) 友谊:与他人建立关系
(2)工作:对社会做出贡献
(3) 爱情与家人:维持亲密
(4) 自我接纳:与自己安然相处
(5) 价值观、生命目标、宇宙观:发展精神层面
2. 社会兴趣的发展
各个生命阶段中的重要他人,影响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早期发展具影响力的人依序是母亲、父亲、同胞手足与教师。母亲是孩子最初人际接触与合作的对象,社会兴趣亦由此开始,其所学习而得的能力会扩展到家庭以外的社交圈,母亲也可能会是孩子发展社会兴趣的绊脚石。父亲也与小孩建立合作关系,并强化母子间初步建立的关系,及补足无法由母亲处获得的部分。兄弟姊妹能激发个人的合作态度并将其扩展至与其他小孩的合作上。
孩子若无法与家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有机会修正此关键的特质,早期因不良家庭教养而产生的不适应行为,可藉由学校教育而改正。后期发展中具影响力的人依序为朋友、伴侣、工作伙伴、心灵团体与治疗师。会鼓励与支持他人的朋友提供个人追求兴趣与参与互利活动的机会,对某些人而言,朋友提供或替代了一个像家庭般的人际网络。伴侣,无论男女任何一方,两人间的亲密关系能丰富一个人的社会情感。工作伙伴:如与合作度高、富创造力与会鼓励他人的同事一起做有意义的工作,能让人体认到个人对团体的贡献是可贵的。
至于心灵团体则能提供个人对团体的归属感,情感的发抒与情绪的纾解均有出处。心理治疗师提供一个安全与完全支持的情境,建立对人的信赖,并引发尊重和合作的发展动机。这些经验亦能扩展至与其他人的相处模式中。
3. 社会兴趣的不足的影响:不适应
不适应者遇到的挫折或心理失衡时,都显现出社会兴趣的不足。改变的方向,产生社会兴趣。此类型的人,必须试着不去追寻个人的优越感,及遥不可及的目标,或是放弃仅有个人意义与价值的事物,才能避免不适应问题的发生。
(七) 出生序
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虽然同样受“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的影响,但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却因出生别而有不同。
1.长子(女):受到大量的关怀与宠爱,直到第二个孩子出生,他们通常喜欢搬弄权势,并过份夸张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但也可能发展出喜欢帮助人、保护人的性格,或具有善于组织的才能。
2.次子(女):一出生便须与另一个孩子分享父母的关怀,所以他比长子易于与人合作。次子总是不甘屈居人后,他努力奋斗想超越别人,好像时时刻刻在参加比赛,他通常都比长子有才能,且更成功。
3.中间排行:被压迫者或协调者
4.老么:独特者或失败者。
5.独子(女):小大人,权力欲望追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