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心资本·心关爱·新管理”的职场论坛上,八位嘉宾面对主持人抛出的热点问题,一一接招,妙语连珠,获得现场观众的共鸣。
据悉,本次论坛由深圳市文明办、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商报社、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深圳分公司联合主办。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刘戈、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李晓凤、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鉴、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深圳分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孙宏、IBM大中华和东南亚资深职业保健顾问陈彤、资深EAP专家、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组委会主席郑华辉、资深EAP专家张捷,以及北京盛心阳光国际企业咨询公司首席培训师梁朝晖等业界人士展开精彩对话,带领现场观众感受个人和企业心理资本提升“旅程”,分享心理资本给个人和企业带来的积极改变。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观点碰撞环节,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以及获得幸福感是不是企业的责任等话题,成为现场观众最关心的话题。
李晓凤表示,这应该是企业的一个责任,虽然员工的幸福感是属于公共福利的产品,但是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提倡家庭、个人、企业、社会、政府共同支撑社会福利的关怀,所以企业应该有这个责任。
张捷则认为,在企业方面,盈利和责任其实是可以平衡的。她说,我认为盈利和责任能找到最恰当的点。这要看企业的使命和目标,比如有的企业要建成基业常青的企业,有的企业着重短期目标。如果是一家盼望基业常青的企业,他肯定希望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批幸福的员工与高组织绩效,这是一个科学的系统。
孙宏则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表示,企业有责任提高员工的幸福感。首先,在我们的企业文化里面,员工怎么样幸福、企业怎么样和谐,这本身就是一个目标。其次,企业要获得发展,员工得到幸福感也是一个手段。
嘉宾观点
深圳大学社会系副教授李晓凤:
积极心理学提升企业价值
深圳大学社会系副教授李晓凤认为,积极的心理可以增加组织和个人的价值。
李晓凤表示,心理资本不同于以往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说你知道什么,而心理资本是说你是谁,你想成为谁?心理资本的提出,可以导致员工积极心理的行为心态。
积极心理有七个特点,即真实性、高期望、自信、乐观、抗逆力,宽恕和感恩。积极心理学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投资性和收益性,这个收益性就是挖掘个人的心理潜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这个利用非常广泛。
李晓凤说,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可以提升个人和组织价值。对于个人价值而言,可帮助个人维持心理健康,重建自信;其二,可以提升个人生活质量,促进个人身心和谐发展;其三,可以促进个人幸福,促进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变得和谐。
而其对于组织的价值,李晓凤表示,可以用三点来概括:第一,它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士气,包括维持工作的满意度,可以帮助维持企业的忠诚感;第二,它可以促进员工的心理健康,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它可以降低管理成本。
中国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组委会主席郑华辉:
每个人都要学会疏导自己
在此次论坛上,资深EAP(员工帮助计划)专家、中国EAP职业心理健康论坛主席、北京易普斯总经理郑华辉从EPA角度出发,就现今压力巨大的社会条件下,企业心理资本潜能的开发、运用,提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
郑华辉介绍,EAP又称员工帮助计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这个员工帮助计划最早是关注员工面临的酗酒问题;上世纪70年代起,全球化加速,转为对压力的关注;从2004年开始,大家开始重视心理资本的开发,以促使人们更加幸福,从而拥有回升潜能。
郑华辉以自己亲身经历来诠释心理资本潜能的开发:“1年前我160斤,和现在状态完全不一样。现在120多斤,人的整个状态就变了。我现在每天可以跑十几公里,原来根本没想到,因为在学校最多跑几千米,就觉得很长了,人其实有很多潜能。”他强调大家要注重身心理疏导及潜能开发。
演讲中,郑华辉还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诠释了心理关爱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5%-10%的人有困扰,就如他来到深圳就思量着怎么适应这个环境,不能每天都处于盲目状态,需要应对;第二层次,70%的人可能没有这些困扰,但会遇到一些挑战,或者遇到威胁,组织要给予关注;第三个层次,即10%的人需要进一步提升心理资本。他强调,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他说,“心理资本梳理会让人们更加自信,充满希望。”
北京盛心阳光国际企业咨询公司首席培训师梁朝晖:
心理服务增进员工幸福
“心理服务和指导会让员工的幸福感得到提升!”央视《心理访谈》长期驻场专家、北京盛心阳光国际企业咨询公司首席培训师梁朝晖表示。
她说,心理服务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有多种角度、多种思维、多种方式和工具,让我们能够接纳变化、调整视角。当我们失望、绝望、陷在困难中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拓展视角,打开思路,办法多了,你就从容了、笃定了,就能够开始行动了。
同时,我们还要以变化的观点去观察问题的进程。梁朝晖说,今天的问题不见得永远是问题,这样你就不气馁,愿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今天的美好也不是永远的莺歌燕舞,你必须增长自己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压力。有了多维的理念,就能变换视角,有了变化的心态,你就能拥抱压力。心理的服务能帮你达到这样的目标。
“我们每个员工经常被困扰的是这么几个问题: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如何要?”梁朝晖分析,“我是谁,我要什么”是我对自己的认识和求索;“我如何要”是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寻找有效的行动方案。当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一个员工就有充沛的激情和对工作无限的热情。所以,适当接受心理服务可能让员工、企业,甚至社会都能够获益。“因为个体幸福、和谐了,组织就和谐了,社会也能够和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