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系统全面的心理干预计划

    

  最近两个月来的一系列校园袭击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犯罪原因的深入分析。专家的观点大致可归为两类: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社会原因指的是过度的社会压力击溃个人的心理防线,而个体原因则与个体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专家认为,要杜绝此类案件再次发生,社会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建立系统全面的心理干预计划和制度。

  社会压力并非校园袭击案的惟一诱因

  福建南平事件庭审时,凶手郑民生声称他的行为是想报复前女友,但这并不合乎常理;广西北海市合浦凶杀案件的凶手则被当地认定有精神病;最新的陕西汉中市南郑县凶杀案件中,警方通报也指称凶手吴焕明思想极度焦虑、担忧,内心恐慌。

  社会压力带给人的冲击,并非一系列校园杀人案件的惟一诱因。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马皑所言,社会矛盾和压力虽多,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去犯罪,所以犯罪者的个体原因不应被忽视。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黄蓓看来,每个人都会有一套心理防御机制,来化解受到的心理压力。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20世纪着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说法,人人都有一种“攻击”的本能,但人类社会并不允许这种本能被随意释放。于是,有些人会以一种“升华”机制,把攻击冲动转向拳击、橄榄球等运动项目,这便可以获得社会认可,甚至做出成就。

  然而,有些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却不成熟。以郑民生为例,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大华分析说,他无法对抗对自己进行过打击的人,便将没有威胁的孩子作为替罪羊,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则推测,这可能与郑早年的家庭抚养环境或者父母抚育中的情感缺陷、情感发育中的创伤有关。黄蓓也认为,这显示郑民生可能有反社会的人格倾向。事实上,性格问题或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着偏离正常,有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冲突,也是很多犯罪者存在的问题。

  中国需要系统全面的心理干预计划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孙学礼看来,每个社会都在悄无声息的转型。转型既会带来压力,也会带来欢乐。关键是如何应对它,即当出现矛盾的时候,是否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化解压力。

  年建国後,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所不在的“组织”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这种角色。哪怕是夫妻离婚,团委、党委、居委会、单位、工会都来过问。然而,改革开放之後,传统支持系统解体了,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却没能跟上。即使在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淡漠,也使得其失去了“心灵港湾”的作用。目前在家庭教育方面误区很多:不少父母拼命赚钱,以期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却错过了孩子心灵养育、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等到出现问题再去关注,为时已晚。

  国人心理健康教育先天不足,是更根本的问题。与传染病不同,心理问题没有疫苗可以接种;只有通过健康教育,让大家了解心理问题,才能有效地加以预防。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办公室主任刘津看来,“我们国家非常缺的就是精神健康教育”。如何了解自我,在情绪不好时如何调节等一系列知识,普遍不足。显然,如果想重建这道社会防线,要做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大华呼吁,中国应启动全民“健心运动”,提倡心理健康进社区。这一运动不仅应包括个人获得心理健康知识,以保护自己;同时,还要有专业机构进行心理辅导、危机干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