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究竟从何而来呢?一种答案是,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感受羞耻的能力,也就是说,羞耻是心理进化的结果。事实是,羞耻感使我们对有害情境产生警觉,例如被贬低、被降服,被拒绝以及被驱逐等。这些情境对人和动物都具有强烈的威胁性。百万年来,人类逐渐在大脑中进化警觉能力,以便采取相应的防御行为。
关于羞耻感的起源还有其他学说。—种观点认为,进化使儿童具备进入社会的能力,产生对他人的需要。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我们进入社会的标志是,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与他人交流,需要被爱、被认同。照料者对我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充满信心(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积极体验的结果)还是产生羞耻感、不完美感及无价值感。研究表明:照料者与婴儿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婴儿的神经系统,情绪系统以及自我意识都有深远的影响。如果孩子的父母或照料者认为孩子不够优秀、强迫其顺服,以及直接贬低或攻击孩子,他们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羞耻感。
不被他人认可
想像如下场景:一个3岁的宝宝安静地坐在那儿画画,她突然跳起来,奔向妈妈,骄傲地举起手中的画。她妈妈蹲下来说:“哇,真棒,是你画的吗?”她骄傲地点了点头。“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以上的一幕中,宝宝不仅体验了她妈妈为她产生的骄傲,而且也拥有了对自己的看法,即感觉自己很棒,受到了重视。现在,让我们重新设想:当宝宝拿着她的画跑向妈妈时,妈妈说:“噢,上帝,你不要再画了。你瞧,我现在有多忙,你不能走开,自己玩一会儿吗?”显然,这一次宝宝对妈妈的感受、母女之间的互动,以及宝宝对自己的看法与前面完全不同。
宝宝不可能有良好的感觉,她可能会感到失望或者羞耻。她会低着头,悄悄地溜走。当我们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时候,如果得不到认可,反而被打发掉,我们就会感到羞耻。即使是最幸福的家庭也会出现上面一幕,儿童可以适应,但如果上述情景经常出现,整个家庭缺乏温暖感与安全感,久而久之将出现破坏性结果。当人们无法获得他人的赞许或表扬时,也会感到羞耻。他的体验就是羞耻感——对自身强烈的愤怒,并试图掩饰它。
认同的压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与他人认同、被他人接纳的强烈愿望。我们需要归属感。我们追求时尚,表现出与他人相同的价值观,以表明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我们还尽力争取他人的重视。例如,男人努力认同于社会对于男人的刻板印象:坚强、竞争、强壮、独立、有涵养;女人则会为达不到别人为自己设定的标准而感到羞耻。社会期望她们不要xing欲过剩、充满攻击性,相反,社会要求她们顺从、体贴、美丽、敏感、可爱。如果我们不想产生羞耻感,就必须认同于社会为我们设定的价值标准。
有时,为了避免羞耻感,我们不得不与他人相处,向他人表明自己与其同类,尽管有时,我们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与社会价值标准认同,避免产生羞耻感,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约束。冒羞耻之险意味着冒不被接纳、没有归属感的危险。
当面攻击
当然,我们都知道,儿童与成人都会因他人说我们愚蠢,糟糕、不合宜、不令人喜欢等口头攻击,或直接的身体攻击而感到羞耻。事实上,许多人故意利用人类这种天生的厌恶羞耻的心理来控制他人。因此,羞耻不仅来源于自己的表现未得到认可,直接的言语或身体攻击同样也能造成羞耻感。
羞耻圈
在抑郁状态下,我们会陷入消极思维和消极行为的怪圈。同样,羞耻感也会导致不同类型的恶性循环,尤其是青少年。同伴的赞同、容易害羞的天性,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孩子容易被人戏弄,但不幸的是,一些孩子远比另一些孩子更容易受人欺负。有时这会导致我所称谓的怪圈。
学会习惯于被他人戏弄,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使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确保自己不被人排斥。他们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是:寻找其他伙伴,或者学会对戏弄满不在乎。一个中学生曾对我说,他不得不从附近商店里偷东西送给“朋友”,以便能得到某种地位或声望。可悲的是,他绝大多数时候都感到,他不得不给他人“筹码”以求得接纳。
因此,自卑不一定必然导致社会退缩,但却可能导致社会退缩,尤其是当人们给自我贴标识,或者进行自我攻击的时候。一旦这些观念造成了社会退缩,这些个体就更容易被人排斥,因为他首先向他人表明了自己的自卑感。不幸的是,青少年,当然也包括成人,并不喜欢行为退缩的人。因此这些人希望避免的事情(被视为劣等或被排斥)往往真的发生了。然而,如果你停止自我苛责,学会适应他人的批评,你便不会产生退缩行为,这样,你被忽视、被排斥的可能也会减小,一个人无法避免被批评,但他可以学会不被批评绊倒。
避免羞耻
既然羞耻感的影响力如此之大,那么人们当如何应付它?方法之一就是要避免被他人看成是卑微、软弱的人。但这种方法仅有短期效果,如果长期使用,就会面临问题。
补偿
所谓补偿,就是尽一切努力证明自己是出色的,能干的,并不惜代价避免被他人轻视。有时,我们与他人竞争,只是为了向自己或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有时,我们好像在拼命弥补或证明一些事情。其实,我们只是在努力证明自己并不那么糟糕、无能,以便能够被他人接纳。
掩饰
人们往往试图掩饰或避免可能带来羞耻感的事件。我们会采取各种形式来掩饰躯体羞耻感(包括对疾病的羞耻感)。当感到羞耻时,我们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将他人看作潜在的羞耻源,不允许他们在身体或思想上与我们过度接近。当我们如此应付羞耻时,我们就会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隐藏起来,甚至想自己隐藏我们会压抑自己的记忆,以免回忆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羞耻。
有时,我们用大笑来掩饰羞耻感。当我们感到羞耻时,我们利用玩笑分散他人的注意。玩笑可以防止我们对事过分认真,从这个角度而言,它是非常有用的,但用于掩饰羞耻感的大笑常常显得空洞乏味。
暴力/攻击
“如果你羞辱我,我就揍你。”这是一种报复性羞耻。暴力,尤其是男人之间的暴力,经常是一种避免羞耻感的策略,是保全面子的一种形式。
一个学生因在校行窃被抓获,当父亲知道后,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他父亲采取这种行为,是因为他为儿子的行为感到羞耻,认为他儿子的行为使他及他的家人蒙羞。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羞耻感,因此他只简单地将愤怒发泄在儿子身上,无疑这引发了这个学生的羞耻和愤怒。如果他的父亲不为他感到羞耻,而是关心如何帮助他,那么他或许会坐下来弄清楚他的孩子为何偷东西。通常而言,羞辱和对抗羞辱反应不会升级为暴力,但却可能很强烈。每个人都努力避免被认为很糟糕。
投射
投射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地将你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因此,当你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感到失败时,你相信别人也这么想;当你认定自己不可爱时,你想他人也会这样认为;你认为哭代表懦弱,你认为其他人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防御性投射,是你害怕自己的某些方面不令人满意,或这些方面已经不令人满意了,但你却对自己隐藏,反而从他人身上看到了这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因此,你把他人看作是懦弱、可耻的。
比如,对同性恋的谴责,或许就是一种避免意识到自己怀有同样欲望的方式。我们在他人身上发现的就可以去攻击。有时,内部折磨者憎恶自身的软弱,因此,他们从其他人身上发现了这种弱点并进行攻击。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软弱,他们也会给自己加上同样的标识。这些人将从自己身上发现的弱点,投射到他人身上。种族或性别歧视就根源于此。
如果某人批评或攻击你,很可能是他们在你身上,发现了他们不喜欢的属于他们自身的东西。例如,一个妻子经常因孤独而哭泣,她的丈夫对此非常恼火。妻子认为这是对她哭泣的批评。后来她发现丈夫小时候常因哭泣被父母批评,他不仅将她的哭泣看作是对自己的批评(他认为这意味着她与他在一起不幸福),而且,他厌恶导致他自己哭泣的软弱。她的哭唤醒了他内心羞耻的东西。
因此,如果有人因某事贬损你,或羞辱你(例如,因哭泣、失败或需要爱)。你可以问自己:他们自己会如何应付这些情绪?他们如何应付哭泣或失败?如果你反思这些事情并且发现:他们不允许自己哭泣;他们会因失败而愤怒;或者他们正面临感情问题,那么你就应该告诉自己:他们之所以批评你,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无法应付这些问题。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认为别人正确而你是错误的。羞耻、屈辱与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