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关系与母婴关系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成人伴侣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母婴关系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母婴关系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2.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3.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4.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5.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6.都会进行“身体交谈”

  基于这些类似,心理学家认为,成人恋爱关系很可能母婴亲关系一样,都是一种依恋关系,并且,浪漫的爱恋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当代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受到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至少能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心理学家在母婴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

  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

  第二,如果成人恋爱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关系的“工作”方式应当类似于母婴关系的工作方式。换句话说,促使儿童探索环境的同类因素应当也能够促使成人探索环境,这一因素对于儿童来说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照看者,对于成人来说则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伴侣。

  使得依恋对象符合婴儿“心意”(即及时响应、可亲近性)的同类事物,也应当符合成人恋爱伴侣的愿望。重要的是,依恋的个体差异应当会影响成人期中的关系及个人活动,就像它在童年期中产生这种影响。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心理学家相信,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等),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

  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心理学家认为,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在婴儿中,安全型婴儿通常调适最为良好,即它们较有韧性,与同伴关系良好、招人喜爱。在对成人依恋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行为模式。

  总的来说,安全型成人比非安全型成人更加满意于自己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有这样一些特点:持续时间较长、信任、忠诚、独立,并且,他们更可能以恋爱伴侣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