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书桌的一角,一直放着一本带锁的日记。日记是去年年底一名读者寄来的,沉甸甸的。
温暖的3月,再次翻开日记,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全是主人公苦闷而压抑的心情。
日记的主人是南宁市唐山路居民李女士。她的种种烦忧,来自一段不如意的婚姻。
李女士自述
与丈夫相识,是在一年半前,当时我因为工作不顺心刚辞职。那段时间,心里很烦躁,工作不顺心,感情又没着落,感觉自己糟透了。
这时,亲戚好意为我安排了一场相亲,相亲的对象便是丈夫。亲戚说男方家境尚可,有房子。
物质条件既然不差,那就多花点心思,慢慢培养感情吧。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同意与他见面了。
初次相见,我感觉丈夫人还算老实。于是,两人便确立了恋爱关系。不到三个月,我们闪电般结了婚。
结婚后,问题出现了。此时我才发觉,自己嫁的男人,既没本事,脾气又不好。
一个快30岁的人,性格还反复无常,像个小孩似的;成了家却无法立业,没有一点上进心,文化不高,还好吃懒做,找不到稳定工作。好不容易家里帮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帮人看管工地,但他却嫌辛苦嫌脏不太情愿干。都是结了婚的人,还伸手问父母要钱花,且还能面无愧色。父母烦了骂他几句,他就大发雷霆,甚至离家出走。对我他也是时冷时热,好的时候,每天醒来会亲吻你的额头,为你煮好早餐;坏的时候,可以马上翻脸不认人,甚至赶你出家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话果真不假。其实,我早应该在恋爱的时候,就看出丈夫的坏毛病的。当时他的诸多缺点都已暴露无遗:交往的三个月里,每次约会几乎都是我掏钱,他只在第一次见面时请我吃饭,花了不到50元;第一次去他家,也是我自己掏钱买礼物的,他居然好意思直接跟我说他没钱。当时我的心里就很不好受,但被恋爱冲昏了头,我还是选择了忍。我心存幻想,以为他可以为我改变。
但结婚后,他依然我行我素。现实将我仅有的一点幻想,击得支离破碎。结婚没到三个月,我后悔了,甚至动了离婚的念头。
然而就在我犹豫着要离婚的时候,我发现,我怀孕了。
我想离开他,可是又舍不得孩子。挣扎了许久,我再次选择了忍。
怀孕两个月时,丈夫私自挪用工地的公款,结果公公婆婆发现了,将他狠狠骂了一顿。觉得丢了面子的丈夫,居然故伎重演,离家出走了。整整三天我没有他的任何音讯,心情低落的我便回了娘家。第四天,接到丈夫从广东打来的电话,我这才知晓他的下落。娘家的人都劝我离婚,但我不想肚子里的宝宝一出世便没有爸爸,所以哪怕将就着过下半辈子,我都认了。
我苦口婆心劝丈夫回家。他同意了,让我寄路费给他。真是一个糟糕透顶的男人,却不知道为什么偏偏我会摊上?
事情到这里,并未终结。孩子出生后,丈夫没有半点做爸爸的样子,不愿带孩子,又没能力挣钱养家,三天两头就跟公公婆婆吵架,两到三个月就上演一出离家出走的闹剧。
无数个深夜,我独自躺在床上,反复咀嚼着悲伤、愤懑、纠结的心情。日复一日苦苦猜测和难熬的等待,不知道何时才是头?
现在的我,感觉有点神经质了:我觉得这场婚姻是个错误,可是我却下不了决心离婚;我觉得自己不爱他了,但又幻想他能改好;我好像知道问题所在,可是我又不愿意去面对。我感觉自己睡眠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坏,内心越来越敏感,人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矛盾。我想改变想摆脱命运的安排,却又感觉力不从心。
这样的我,心理是不是有病?
医生手记
心理是否有病 可从三方面评判
坐诊专家:广西人民医院心理康复中心 戴剑医师
李女士目前出现情绪波动大,是由生活事件引起,并不是属于病态心理,应属适应性障碍。她在不合适的时候(情感、工作不如意,且不太了解男方情况),未经慎重考虑,做出不合适的决定,导致目前情感上无法排解的纠结。
心理疾病评判标准
遇到纠结事情时,人难免会有犹豫、忧虑、急躁、矛盾等情绪反应,很多人不明白到底此时的自己的心理是处于健康状态,还是非健康或病理状态?
医学上,心理问题有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要判断自己到底处于哪个状态,可通过以下简捷的评价方法达成。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1、本人是否觉得痛苦。即是否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是否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是否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是否良好。即能否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否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情感纠结让理智丧失
李女士在结婚时,可能没有到婚姻意味着什么,在不太了解对方的情况就结了婚,感情基础比较薄弱,加上现在又有了小孩,所以面对两难的选择,现在能解决的办法,就是李女士本人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生活,离与不离都有利弊,如果她能够全面、清楚地了解这些利弊,并能够面对,相信她很快会有自己的选择。
大多数的情感纠结,其实质都是因为单方或双方当局者,对某些事物的执着和痴迷。而这种执着痴迷、不甘心、愤愤不平的等情绪,就会使得理智的情绪被分割,直至丧失。
抽丝剥茧 学会割舍
那么如何能让自己在情感纠结的时候,依然能保持理智、保持头脑清晰呢?
建议是,学蚕破茧,学蝉脱壳,学会置身事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清醒了再自看,清醒了再自问,问题才会有正确的答案。
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究竟哪样才是自己最想要的?将自己在意的事物,一一写下来,给它们编排一个顺序。若“鱼与熊掌不能兼得”,那么就按顺序割舍,做出自己最后的选择。为了保全最珍贵的,必须学习割舍。
而一旦抉择,就应学会承担责任。
不然,自己跳不出当局,任亲朋好友想出再妙的对策,自己始终被困牢笼,无法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