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一个问题,科学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敌人分别是谁?
一下子想不出来?我们用《吃的真相》里的一篇文章来解析。——题记
第192页,“一只小鸡几个翅膀”。
这也是我听说过的一个故事:某快餐连锁店特别养殖的鸡,提高了鸡长出翅膀的产能,每只鸡的身上都是一圈的翅膀,为了让更多的翅膀有生长的位置,每只翅膀都紧紧的蜷缩着。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脖子上起了一圈鸡皮疙瘩。
我很惭愧,我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去分辨真伪,而是很兴奋,因为稀奇古怪的事情是平淡生活的味精。何况还有社会心理的预埋,正如文章中表述“满足了许多人某种预设的立场”。
有惊异,有倾向,还有什么比这些条件更利于传播的呢?这样的讯息毫无阻碍的就会成为一个“著名”的说法。
想一想,这也没什么好指责的,这不过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心理活动罢了。
就拿如何吃得健康和安全来说,每天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每天我们看的网络电视报刊杂志,无时无刻的,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添油加醋。我们又没有《吃的真相》的作者云无心(美国食品工程博士)的知识储备,我们如何去判断海量信息的真伪呢?我们只能动用我们的“愿望”。
科学最大的敌人,就是愿望。信与不信,跟科学有关,但是跟自己愿意去信什么关系更大。我有一个朋友说过一句话:人都是感性的,迫不得已才理性。这是人话。因此即使对缺乏科学意识的人,我们也要尊重别人对生活效率的追求,一如我们尊重粉丝们看似毫无缘由的顶着沙发和板凳,那也是他们让自己轻松跟上时代节奏的一种办法。
作为普通读者,当然可以通过阅读《吃的真相》这样的书来提高自己判断“信”的能力,但说实话,其实这还是在增加前提——你还要先判断一本书的真伪,比如,有的书说水是药,有的书说水有毒,这些书很可能就是毒药。如果再介绍说,这本书是著名的科学团体“松鼠会”推荐的,于是你还要先了解松鼠会……
这趟浑水,如何是好?
简单处理,还是得用“一只小鸡几个翅膀”里的逻辑。文章写得细致,需要理清的就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一只鸡长那么多翅膀?因为这样可以更快的赚更多钱。
二、研究让一只鸡长更多翅膀要花多少时间多少钱?稍微有点常识想想就应该有答案:你想不想在腰间别一圈“翅膀”?有这样的能耐,早就千秋万代诺贝尔了。
因此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一只鸡一只鸡的养吧。
科学最好的朋友,就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