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心理援助式的“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雷锋运动。40多年来,不管风云如何变幻,雷锋始终是中国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被人们纪念和学习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也有人提出了“5日来了,6日走”、“3月来了,4月走”的质疑,那么如何让“学雷锋”不再流于形式?记者走访发现,在捐赠、义卖或提供单纯的物质帮助的同时,普通民众也很需要雷锋式的人物对他们给予精神层面上的抚慰和疏导……

  学雷锋已深入日常生活

  今年31岁的江伟雄原是一名电工,2000年因工伤导致身体偏瘫。在接受治疗初期,江伟雄无法说话、进食和走路,痛苦得见人就哭,还患上了。他的母亲简凤秀为了照顾他,只好提前退休。因为长期照顾儿子,简凤秀腰背疼痛、肩膀微微倾斜。看到儿子的病情没有好转,简凤秀的心情也很抑郁。

  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市残联康复医院在组织志愿者对他们提供生活帮助的同时,还将母子俩纳入“谈话个案”,定期和他们聊天,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并介绍病友和江伟雄沟通、交流。江伟雄开始跟一个病友学画画,并且将自己画好的环保袋托志愿者拿去义卖,将义卖所得作为“互助金”,帮助更困难的病友。虽然江伟雄康复的希望不大,但看到自己仍然可以做事,帮助别人,他觉得自己对社会还是有用的,也因此自信、开朗起来,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抑郁患者。

  其实我市有许多志愿者,正通过捐赠、义卖、扶老助残等形式,演绎、传承着“雷锋精神”。在他们心里,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学雷锋日。

  在育德社区,每月都有一次集中的大型“便民日”活动。在活动中,他们会开展探访孤寡老人、义务维修家电、引导孩子快乐阅读以及做绿化、搞卫生等各种便民活动。平时,志愿者们也各尽所能,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志愿者莫燕红告诉记者,平时有不少来这里捐衣服或提供服务的人,但他们几乎都不留姓名。“他们觉得能帮助别人就尽量帮,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某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张老师表示,以前很多学校每到3月都会组织学生搞活动、做好事,但现在学雷锋日与以往相比平静了不少,“倒不是因为现在不提倡学雷锋,而是平时一直在做。现在学校经常会组织或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学雷锋做好事已经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现代人需要

  精神层面的关心和帮助  

  近日,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对于心目中的“雷锋”,他们有着自己的看法。市民王小姐曾经被抢劫过,但当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在她眼里,能够出手帮她的人就是“雷锋”。“生活中善的言行和举动,都是在学雷锋。”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梁先生说,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人是“雷锋”,真心实意帮助别人的志愿者也是“雷锋”。也有市民提出,在目前,除了物质帮助,有一部分人其实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援助。

  与绝大多数躺在家里、很少与外界交流的病、残患者相比,江伟雄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有人及时帮他疏通了心理障碍,让他重建了对生活的信心。“社会上有些人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关心和帮助,但很多人包括一些志愿者还没有到。”我市首个社会工作者梁健玲说。

  据了解,目前,市区每个社区都有不少独居老人或因病长期卧床的病人。虽然政府已经在物质方面给他们提供了不少帮助,志愿者们或社会热心人士也会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上门探访或慰问,但相比单纯的物质帮助和简短、表面化的探访,他们更需要深层次的心理沟通和帮助。

  李业莲是怡福社区的低保户,独自一人生活,由于身体残疾,多年来她几乎从没出过门。记者去采访时,她很开心。她说长年累月,自己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电视。有人来和她聊聊天,她的心情就会好几天。和李业莲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在为他们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沟通和引导。一位志愿者坦言,目前,“雷锋们”在这方面确实做得还不够,需要加以提醒和引导。

  “其实不仅仅是老弱病残、低保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社会上几乎每一个群体都需要心理方面的疏导和帮助。”采访中,不少人这样表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