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的病我都非常恐惧
今年21岁的我,是一个女生,毕业出来工作有2年了,现在在某公司当文员。我家里条件不好,弟弟还在读书。两年前,我得知自己乳房有肿块,疑似乳腺癌,我不敢和家里人说,怕他们担心,也因为家里承担不起这笔费用。多少个夜晚,我独自躲在被窝里落泪,每天当自己冲凉的时候,我都发现那里一点点的变化,我是多么的惊慌和害怕。
随着时间的流逝,病痛的折磨,现在,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不敢去医院治疗,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病,我都非常恐惧。本以为公司为我办理的社保卡会发下来,哪知道都过去半年了,我还没看到社保卡。我听说有了医疗卡,能报销一点费用,那对于我来说,可以算是减轻很大的一笔费用负担了。我仿佛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我真的很害怕家里人知道我的事,农村人会嘲笑我,看不起我,像我这样的属于残疾人士,以后还会有人敢娶我吗?你们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
宁静的夏天
原来折磨她的是恐病心理
“从这位读者的来信来看,她一直在为自己的‘疾病’而痛苦。家庭经济的拮据、治疗费用的无着落,更是加剧了她的焦虑。对于她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对她的处境也深表。”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王志康表示,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所谓的“乳腺癌”,并非医生的权威确诊,而仅仅只是“疑似”。或者说,仅仅是非专业的她的自我诊断,或自我怀疑。也就是说,两年来,这个“病”一直只是存在于她的想象甚至臆想之中。那么我们可以如此分析:两年来,真正折磨她的,很可能并非身体的病痛,而是一种疑病、恐病心理。
在这里我们先告诉“夏天”一点常识吧。乳房有肿块或肿痛感,并不一定就是乳腺癌。有的与生理周期有关,通常是月经来潮前,因为荷尔蒙过度刺激而造成乳房涨痛。20岁左右的女性,乳房摸到硬块,无压痛感,也可能是乳房纤维腺瘤,这是乳房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乳腺增生也会有乳房出现肿块的症状。所以,感觉有肿块就认为是乳腺癌,这种认知既武断又不科学。
王志康分析说,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顾虑重重而不能自拔,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疑病或恐病。这种心理的形成,常常与敏感多疑的有关,也有的是境遇影响、心情不佳造成的。有这种心理的人,对自己身体的不适会过于敏感,对他人谈论疾病症状过于关注,并极易对号入座,以致于对自己无病疑有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绝症,从而产生莫名的心理恐惧,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人的精神和生理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果真的身在病中,也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身体的康复。
坦然寻求心理和经济支援
“夏天”说,“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病,我都非常恐惧”,同时,她还担忧:“像我这样的属于残疾人士,以后还会有人敢娶我吗?”王志康说,这里权且不论证她是否属于残疾人士,也不讨论她的忧虑是否合理,仅就解除她的疑病、恐病心理提三点建议:
一、去看医生,进行科学的诊断。自己到底是有病还是无病,最能作出权威诊断的无疑是医生。当怀疑自己有病时,切不可盲目地自我诊断、盲目地对号入座。因此,即使是借钱,也要去正规医院进行确诊,有病治病,无病放心。拖延和嗟叹于事无补。因为如果有病,拖延只会延误病情,增加治疗的费用;如果没病,成天让自己无端生活在疑虑、焦急、恐惧之中,也许真的会造成身心疾患。
二、调整情绪,调节心理。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的生理机能(尤其是免疫机能和内分泌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预防或治疗疾病。因此,要改变自己对疾病的认知,培养豁达、乐观的情绪,不疑病,不恐病,首先从精神上藐视疾病,树立必胜信念。心理的调节犹如防火墙,非常重要。心理状态正常的人,生了病也能泰然处之;而心理状态不正常的人,常常无病成有病,有病则容易成为疾病的奴隶。
三、不讳医,不逃避,勇敢面对现实。血肉之躯,无病可喜可贺,有病也属正常。乳腺疾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由精神因素(比如压力太大、过于焦虑)引发的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紊乱,这些都会对乳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求医和治疗时,要学着放松心态,自己给自己减轻负担,调畅情志。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勇敢面对现实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坦然面对家人和外界。生病并非见不得人的事,有病治病天经地义。她完全可以坦然寻求心理支持和经济支援。她的善良使她独自承受担忧费用的痛苦而难以启齿,但她要明白的是,她的健康,才是对亲人、对社会的最大善意。
(文/本报记者黄运敬)